出品|三言财经
作者|DorAemon
【资料图】
近日,健身镜独角兽FITURE魔镜被曝光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裁员,涉及人数超过500人。
有网友在脉脉上爆料称,FITURE裁员比例达到70%,并且补偿2N当天走人。此外,还有媒体报道称,此次裁员范围主要是国内业务一线员工,并且还有四位VP离职。
对此,FITURE方面回应称,作为一家处于成长期的创业公司,为了更长远地发展,需要根据战略灵活调整组织架构,但并不存在网传的大批员工离职的说法。
3年融资超3亿美元,估值突破10亿美元
据天眼查显示,FITURE魔镜运营公司是成都沸彻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3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公司大股东为执行董事、CEO唐天广,持股比例66.7%。
自2019年以来,沸彻科技共完成4轮融资,总融资额超过3亿美元,估值也已突破10亿美元。该公司更是获得了红杉中国、腾讯、蔚来资本、金沙江创投以及君联资本等多家明星投资机构青睐,似乎意味着健身市场风口已经形成。
一直以来,关于智能健身镜是不是刚需以及是不是“智商税”的争议从未停止。而这次FITURE被曝裁员一事,是否坐实了健身镜不是刚需的说法,并且所谓“健身市场风口”仅是昙花一现?
FITURE CEO 唐天广:我们锁定的是市场95%的用户
FITURE CEO唐天广非常看好健身镜市场,他曾在接受专访时谈到了对健身市场的个人观点。
唐天广认为,健身服务分为四类,第一是弱互动,弱服务的健身APP和健身网红模式;第二类是智能穿戴设备;第三类是健身房基础会员服务;第四类是强互动、强服务以及高度定制化的私教和团操课。
健身APP和健身网红本质上起到的是健身市场用户的启蒙和教育作用,当用户产生更强的健身需求时,便会开始从第一类服务逐渐向第二、三、四类迁移。但绝大多数用户最终会成为健身市场的流失用户,这个比重为95%。
唐天广称,FITURE魔镜锁定的就是流失掉的这95%用户市场。他还强调,当前健身市场上的四类服务,并没有形成良好闭环。
比如手机屏幕小,体验差;智能穿戴设备只有数据没有内容;健身房器械没有内容、用户前往健身有时间边际成本;而私教团课费用高,只有少数人负担得起。这些都成了用户坚持健身的“拦路虎”。
而做健身镜就是以硬件+AI+内容+社区一举解决上述问题,让用户养成良好健身习惯,并且不被各种“拦路虎”阻挡。
不过,产品是否真的好,还得用户说了算。
用户定位模糊
智能健身镜是刚需吗?
无论是天猫还是京东,FITURE健身镜的销量不算亮眼。在天猫中,各种FITURE健身镜月销量100余台;京东上各种健身镜评价量也并不多(注:京东平台部分商品评价数为店铺总评数,并非单一产品评价数)。
而从已购用户的评价上来看,大部分消费者都评价称很满意。
如果将目光放到整个健身镜市场来看,也呈现出不温不火的表现。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各种品牌的健身镜销售数据平平无奇,似乎撑不起“彻底解决健身痛点”的说法。
所以,选择购买的用户认为产品不错,但是整体却又没有“热卖”的景象。这是否说明健身镜是小众玩物,实际上并不是刚需呢?
用户定位模糊
虽然不是智商税,但并非刚需
虽然看上去,健身镜拥有屏幕大,智能、内容多等优点,但实际上这款产品并不是那么“好卖”。
首先是价格问题。
唐天广在谈到传统健身市场中的私教和团操课问题时,形容称这类服务价格贵,不亲民,但是健身镜花费也并不便宜。
可以看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各种品牌智能健身镜价格,最便宜也要2000多元,而最高更有2万余元的产品。
而且,并不只是一次性缴纳硬件价格就可以一劳永逸,实际上用户买回家后,每年还要购买会员才能使用产品提供的各种课程。
以FITURE为例,其一款健身镜产品每年会员费就为1100余元。
有不清楚情况直接购买的用户就抱怨称,买回家后才发现要想持续使用,必须购买会员,如果不买,就相当于几千元买了面镜子。
相比之下,像Keep这类健身App,年费会员价格200元;此外,健身房虽然看上去贵,但按照上一次团课80元,每周2次计算,一年开销为8000余元。折合下来并没有比购买健身镜相差太多。
因此,健身镜的金钱成本实际上已经阻止了部分受限于经济条件的消费者。
另一方面,智能健身镜也并不那么“智能”。
这主要是表现在那些拥有多年健身经验的用户身上。据《财经周刊》报道,多名拥有超过三年健身经验的用户反馈称,在购买健身镜之初,的确会被其“未来科技感”所震撼。但是一旦使用过一段时间后,便发现所谓的AI技术局限性很大。
一位用户表示,在健身房中,专业教练会根据不同人的身体素质设置针对性的锻炼项目。但是健身镜即使再智能,仍然遵循一套特定的数据模版,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个性化定制。
还有用户称,健身镜功能看上去丰富,课程内容也多,但是实际上它的AI算法只是基于用户训练历史记录推荐相似课程。相比私人教练,健身镜缺乏有针对性的纠正与指导。
对于刚接触健身的用户来说,目前市场上的App、短视频已足够满足需求,并没有必要花几千元购买健身镜;对于入门级用户,此时更加注重培养良好健身习惯,而健身镜的纠正功能并不完美,可能帮助不大反而导致不良健身习惯;对于专业型健身用户,很多高难度和针对性的训练需要专业教练指导,健身房反而更合适。
此外,虽然各个品牌健身镜推出面向不同价位、大小的产品,但健身镜对环境要求也非常高。如果家中空间不大,健身镜真的可能成为角落“吃灰”产品;并且对于在北上广深等城市租住打拼的用户,健身镜也会成为搬家时的负担。
最后,在内容服务上,健身镜目前也并没有竞争优势。纵使如商家所述,健身镜拥有海量课程等内容,但这些课程与成本更低的APP、视频教程等差异化并不大。用户花大价钱购买会员的驱动力显然不足。
如果健身镜做不好内容差异化服务,那真的只是一面镜子而已。
今年年初,刘耕宏的爆火的确证明健身市场增量非常大,毫无疑问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新地盘。但是,用户对健身的硬性需求,并不意味着对健身镜的刚需。所以这或许就是健身镜依然不能算大众消费品,只是小众玩物的内在逻辑。也可能是导致FITURE裁员的内核原因。
那么,受到众多资本青睐的FITURE,还能走多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