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目标指引下,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已成为金融机构的“必答题”。今年上半年,银行纷纷发布ESG相关报告,多角度呈现其践行绿色理念、以绿色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情况。中国银保监会6月初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更是明确要求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并首次提出将ESG纳入全流程监管。
与往年相比,今年各家银行的ESG报告有何亮点?银行上半年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有哪些创新和探索?绿色金融业务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难点堵点,相关工作如何持续推进?
(资料图)
ESG披露更全面规范
与往年相比,国有大型银行今年披露的ESG报告更为全面规范。6家国有大型银行在今年年报披露季均已对外发布2021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ESG)报告。
据中国银行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介绍,中国银行今年是连续第15年公开发布社会责任ESG报告,报告全文约7万字,全面介绍了该行一年来履行社会责任有关情况。与往年相比,中国银行今年发布的《2021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环境、社会、治理)》首次全面规范收录了该行ESG绩效表现,对香港联交所《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适用指标进行了全面披露或解释,同时对照MSCI等多个国际权威ESG评级体系,主动披露相关ESG评价指标共计146项,较上年新增54项。
中国建设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也是毫不逊色。据介绍,该行从2006年开始,已连续16年披露社会责任报告,2021年除了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外,在助力脱贫攻坚、赋能小微企业成长、社会公益等方面均取得积极成效。
中国农业银行今年发布首期绿色金融和环境信息专题报告,在董事会设立战略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在高管层设立绿色金融委员会,全面加强对绿色金融业务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2021年,农行将发展绿色金融上升为全行三大战略之一,制定“十四五”时期全行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全面搭建绿色金融发展的系统框架,明确绿色金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绿色金融战略实施提供方向指引。
中国工商银行2021社会责任(ESG)报告显示,该行实施“三新一高”公司信贷新布局,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兴制造业动能培育,重点支持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新基础产业,助力医疗、教育、文化、旅游、养老、体育等新服务业的建设与发展。据介绍,工行始终坚持以绿色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国际领先的绿色银行、成为具有良好国际声誉的绿色银行”的战略目标。2021年,该行不断提高绿色金融绩效考核权重,加大绿色金融优惠政策倾斜;加强环境(气候)与社会风险评估,在业内首创环境风险智能化管理系统等;加强全口径资产绿色分类管理,全面实施信贷与非信贷资产的绿色分类,实现境内分行环境友好和环保合格类贷款余额占比达99.3%。
在国有大型银行的持续带动下,银行业对ESG信息披露更为重视。今年以来,多家城商行和农商行发布首份ESG报告,网商银行、百信银行、微众银行近日也纷纷发布首份可持续发展(ESG)报告,披露其在实践ESG理念、开展数字普惠金融、践行绿色低碳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探索成果。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ESG、践行ESG对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业内专家看来,银行重视ESG不仅有利于推动银行业加速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发现投资机遇,尤其是绿色低碳市场机遇,还可以用于管理下行风险,更好适应行业监管趋势变化。
绿色产品创新多点突破
国有大型银行在探索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已初见成效,渐成体系。中国银行研究院近日发布的研报显示,该行已提出全集团绿色金融的量化战略目标、重点工作和配套措施,逐步搭建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累计推出15个领域40余项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等。
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是以清洁能源发电企业纳入国家财政及相关部门审核公布的电价补贴名单为前提条件,按照已确权应收未收的补贴资金来确定贷款额度,为符合条件的该类型发电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创新信贷产品。
除了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该类产品也已落地。据了解,建设银行中山市分行近日成功为当地一家可再生能源电力企业办理的3年期2500万元低成本绿色贷款,正是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创新拓展步伐明显加快。1月份,农业银行“农银碳服”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农行成为首家与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对接的大型商业银行;4月份,中信银行个人碳普惠平台——“中信碳账户”上线,同月,民生银行发布“民生碳e贷”产品;5月份,平安银行个人碳账户平台——“低碳家园”正式在平安口袋银行APP上线,据悉,“低碳家园”账户体系由平安银行携手中国银联、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共同打造,为国内银行业首个银联信用卡、借记卡全卡碳账户平台。
6月份,工商银行成功发行境内首单商业银行碳中和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具有显著碳减排效果的绿色产业项目,储备项目包括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类项目。另外,北京银行发行9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兴业银行福州分行落地福州市首笔“碳减排挂钩”贷款等。
相关统计数据也印证了银行业在绿色金融业务方面的快马加鞭。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8.07万亿元,同比增长38.6%,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合计占比达66.5%。
在承销发行绿色债券方面,银行业也实现较大突破。多家银行积极推动绿色债券的承销发行。如广发银行今年承销了国开行2022年首期绿色金融债的发行;浦发银行近日连续完成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转型)、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度第五期中期票据(转型)的承销工作,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企业技术升级改造等具有降碳效果的项目。
与绿色信贷主体较为单一不同,绿色债券拥有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也有更多投资机会。去年2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在普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基础上,创新推出碳中和债,上市后受到广泛关注。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中国境内市场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2.19万亿元,存量规模1.34万亿元。而2021年1月份至6月份发行规模为4087.71亿元。这其中,无疑有银行业的助力。
转型金融受到关注
虽然在多方积极推动下,绿色金融产品近年来日益丰富,但与投资者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近日,一项针对中国绿债投资者的调查显示,可再生能源和低碳交通正成为目前最受境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类别。投资者同时表示,希望能购买更多投资于这两个领域的绿色债券产品。
另外,从银行的角度来看,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只给绿色行业融资,当前,还需要积极推动一些污染较重、能耗较高的行业实现转型。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代履职行长郑思祯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只能给绿色行业融资的话,实际上对于银行来说可选的行业是比较少的,比如大家熟悉的电动车或者新能源。而在实际中,更多的需求来自一些污染比较重、本身不绿色的一些行业,企业想通过减碳实现绿色转型。
“我们更多地想支持这类型的企业,而这类企业本身对融资的需求也非常大,因为需要转型,也要做出一些大的投资,这对银行来说也是业务机遇。”郑思祯说。
在业内专家看来,转型金融将成为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领域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热点方向,而目前国内外在转型金融政策、标准、市场实践方面都有了积极进展。
据介绍,目前欧盟、英国等正加速推动转型金融相关政策出台,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加快建设与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有效衔接的转型金融标准体系,转型债券创新试点启动,明确了转型债券发行的核心要素,部分路径明确的高碳行业标准有望率先出台。另外,转型金融信贷工具与债券工具的探索正有序推进。
资金是实现高碳行业有序转型的关键,基于高碳行业转型的巨大资金需求,转型金融的概念被提出。同时,转型金融聚焦于支持高碳行业按照全球或区域的气候目标和路径进行有序转型,也为高碳行业企业融资提供了新选择。兴业研究首席绿色金融分析师钱立华分析认为,要助力实体经济中的高碳行业实现低碳、零碳转型,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等转型类债券必不可少,未来转型类债券在国内也将迎来快速发展。
另外,郑思祯认为,建立统一、完善的绿色金融监管体系十分重要。2021年多个部委联合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有助于推动建立统一的分类标准,优化绿色金融框架,有助于吸引成熟的投资者和产品进入市场,目前该标准还需要进一步与国际标准接轨。(经济日报记者 陆 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