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评论丨“卖熟肉遭10倍索赔”店家被野性消费,说明什么?
厚道点,也没什么不好
卖出150碗粉蒸肉、烧白(即扣肉)、风豆豉回锅肉后,重庆的王女士被买家邵先生以“三无产品”索赔10倍并告上法庭,法院二审判决王女士退赔约5万元。王女士表示难以接受。而邵先生却认为王女士让婆婆公开哭诉卖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且鉴于王女士说他在“敲诈勒索”她,已起诉王女士诽谤。此事件,不仅在法律层面,也在情理层面展现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意见冲突。
买家和卖家双方“刀剑”相对,网友也给出了自己的态度:4月23日,王女士告诉媒体记者,因为大量网友支持购买她家的食品表示支持,她的网店已被买空,只好暂时全部下架待补货。由此,一幅“野性消费”图展现在公众眼前。这当然是对王女士一家予以同情和支持,更是对“熟肉索赔”一事中的某种职业打假走向表示不认可。这种情绪是非常特别的。
邵先生是职业打假人不必多言,据报道,其曾组团索赔,重庆大渡口一家超市便遭到过其起诉。职业打假现象早已有之,也一直伴随着争议。不过,人们对于王海式的“啃骨头”打假往往存有认可之意,但对于“欺弱”式打假却非常反感。去年年底,发生在四川岳池县的“网售自制香肠遭10倍索赔案”引发舆论喧哗,当时很多网友也对故意买民俗产品寻找“打假商机”的打假行为表示不解和不屑。“熟肉索赔”事件中,认为邵先生这一索赔行为是欺弱的观点 ,比比皆是。
这一“倾向”当然面临法理考量。在打假者一方,有法律判决支持的优势。不过,既然王女士还准备申诉,此事的最终结果尚未可知。同时,此前的“网售自制香肠遭10倍索赔案”,法院驳回了打假人的10倍索赔请求,理由是被告出售的是散装食品,而非预包装食品,销售散装食品不需要在包装上标明标注标签。这也表明,同类风俗食品遭遇职业打假,情况不同结局可能也不同。如何更兼顾市场效率和食品安全监管,本身亦是重大命题。毕竟,此类事件背后,是一个广阔的自制农产品市场。这个颇为粗放的市场需要更到位的监管,但也需要更温情的呵护。
笔者也经常网购腌腊农产品,并且总体上感受到这类产品的质朴本色。就社会心理而言,显然,包括笔者在内的消费者希望此类风俗食品在生产销售、品质把控上能够更优,毕竟此域也出现过食品安全问题,但普遍不希望职业打假人把手过度延伸,对朴实的生产者进行苛责,对传统的生产、包装方式进行显微镜式的“纠错”。
在很多地方,自制农产品生产销售带给当地民众以增收希望。动辄遭10倍索赔,对当事人来说是打击,市场从业者也因此受到心理冲击。打假并不是坏事,打假也为公共利益做出了贡献,但超越现实阶段的严苛要求,也会遭到“反噬”。总之,如果看不到、也不想看到自制食品卖家辛苦打拼的一番辛酸,那也别对舆论场的反对声无动于衷。厚道点,也没什么不好。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