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集团进入24小时“战时状态”,日夜奋战保障主副食品供应
闻令而动 拉满产能 全力保供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束涵
■本报记者 束涵
前几天凌晨3点,睡在职工宿舍内的上海梅林所属苏食肉品总经理蒋维群,被一个紧急电话叫醒,要求当天上午提供300份猪肉作为爱心平价礼包的一部分,送到急需的社区。
这样的紧急行动,是光明食品集团疫情期间全力保供的缩影。作为上海超大型城市主副食品供应的底板,光明食品集团及下属企业直面疫情带来的挑战,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上日夜奋战,克服特殊时期的不确定性,全力做好市民“菜篮子”“米袋子”“肉盘子”“奶瓶子”“糖罐子”等基础需求保障。
拉满产能保供应
拉满产能,闻令而动,光明食品集团下属企业都已进入24小时“战时状态”。
上海农场坚持“一增两不变”原则,即供货量增加、品质不变、价格不变,力保上海。以与大丰区合作的“大丰仓”8个合作基地为主,以东台蔬菜合作基地为补充,确保日最大供应量500吨。
目前,农场拥有正阳定食、农机总站大棚、大丰区南阳镇蔬菜分拣包装基地3个,临时性工作人员600多人,每天可分拣蔬菜套餐5万份。预计近期还将新增大丰区丰收大地、东台市三仓镇、新街镇3个蔬菜分拣包装基地,届时每天蔬菜套餐供应量合计可达8万份。
乐惠米业公司的大米加工厂位于杨浦区军工路2390号,是市区唯一的大米加工厂。自3月17日起,先后有32人入驻厂区,几乎全员坚守。近一个月来,他们白加黑两班倒,日加工能力从平时的120吨增长到200吨,以最大的生产能力保证大米供应。
光明乳业上海及飞地牧场目前实施封闭管理,练江牧场实施半封闭管理。在沪各工厂采取最高级别的防疫举措,所有工厂全体员工每隔一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严控人员及车辆进出,对每个厂区实施无死角的消毒杀菌。3月1日至4月12日,上海域内三家工厂新鲜鲜奶产量合计26520吨,平均每日617吨。
全力打通物流“动脉”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保供”除了保证生产之外,还有另一层重要含义——保畅通。特别是来自外地的农产品,物流“动脉”至关重要。
作为上海农产品供应的主渠道、主力军,蔬菜集团把货源调配作为保供重点,整合集团系统三家一级批发市场的力量,发动基地、客商、业务骨干三支力量,多措并举调货源,想方设法协调物流运力,先后对接11个省市20多个蔬菜基地,确保每日均有货源进场,批发市场的日均保有量不低于2000吨。
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蔬菜集团发挥西郊国际的场地优势,建立蔬菜储备中心。目前,公司蔬菜库存总量约4000吨,基地蔬菜储备在1万吨,可随时保障临时突发应急需要。下一步,还将开辟西郊国际中转短驳物流点,进一步深化入沪保供物资的顺利通达。
上海农场派出专门团队沟通大丰区各部门,打通农场区域内生猪、米、鱼、蛋、奶、蔬菜等保供产品出丰赴沪的绿色通道,减少各检查道口等待时间。目前,农场每天前往上海送货车辆在50台左右。
光明农发集团苏北基地陆路、水路、铁路三路齐发。因上海疫情严重,外地车辆通往上海受阻,苏北海丰米业和东穗农业两家工厂积极与大丰区政府协调,获得大丰区政府支持,开通道口绿色通道,确保日均10车次运往上海。
通过水运方式,海丰米业首批750吨大米4月6日到达上海。这是光明农发集团通力协调各方资源,在盐城港大力配合下,首次启用集装箱运输大米,进一步增强了供应链的韧性和应急保供能力。今后还将立足上海市场需求,持续加密该航线。
解决好“最后一公里”
近期,随着市民对生活物资需求的增加,光明食品集团及下属企业在保证现有渠道供应的基础上,推出了多品类的社区团购服务及活动,解决好配送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
为了应对人手不足的难题,光明农发集团党委发出“一个农发人就是一座供应站”的倡议,在全公司范围招募团购热线服务志愿者和社区团长,封控在社区的工作人员迅速行动起来。短短几天,各类团购订单数量接近1000个,需配送大米近3000吨。面对咨询、下单、催单等各类需求,业务员进行了大量耐心细致的沟通和解释工作,接单后还要协调工厂、仓库、物流安排配送。
位于崇明的瀛丰五斗公司发挥运输车队的能量,全力打通市区大米物资配送“最后一公里”。虽然车队不大,仅有8个人4辆车,但面对市民的迫切需求,他们不仅要当好驾驶员,更要承担起装卸员的职责,顾不上长途驾车的疲劳,辗转多个地点运货卸货,防护服内基本都是湿的,每天高强度工作十几个小时,身心上的双重压力超乎寻常。
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商超,目前也正陆续开放营业。光明食品集团旗下的农工商超市、好德便利及BK24便利店已有124家对外开放。根据上海最新的“三区”划分,超市门店根据不同防控要求,实施“差异化保供”。位于封控区和管控区的超市便利店与社区居委商定供货时间,由居委指派专人前往门店接收物资,并完成配送工作;位于防范区的农工商超市门店通过“接力配送”将物资送到小区门口,良友早餐车开到了防范小区门口,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