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部分省市新冠疫情出现反复,“隔离险”的话题又热了起来。在手机上下单,“只要一杯奶茶钱”,隔离一天就能从保险公司领数百元津贴,曾让不少人为之心动。
不过有消费者发现,一度销售火爆、承诺可以在隔离期间予以投保人相应经济补偿的“隔离险”,开始陆续下架。也有不少已投保的消费者表示,“隔离险”的理赔并没有那么容易。
网红隔离险陆续下架
新冠疫情发生后,一些保险公司相继推出了新冠疫情隔离险、确诊险、被隔离或确诊就赔津贴。“隔离1天,保险公司给你补贴200元”“人在家中坐,钱从天上来,59元管一年”的隔离险此前曾在网络上走红。
市面上这类产品保费基本在百元内,最低为59元/年,保障时间少则1个月,多则1年。被保人在保险期间被隔离,便可以每天获得150至1000元不等的补偿。这类保险不仅能在保险分销平台购买,还可以在支付宝、微信,或是部分银行的App上直接下单。还有部分产品则选择和航空公司、旅游公司合作,在购买机票时直接勾选下单。
所谓“隔离险”“防疫险”,大多是一年期以内的意外险,触发理赔条件后保险公司以津贴形式进行经济补偿。
据广州日报报道,此前热销的众惠相互惠无忧意外险已于3月17日正式下架;众安保险爱无忧意外险已于3月15日在自有平台、支付宝等多渠道下架;复星联合健康的相关产品也于去年年底下架。
另据南国早报报道,3月4日,南宁市民李先生在互联网上购买了一份众惠相互惠无忧防疫保险,保费为59元/份,海报上只简单提示保障的内容有“新冠强制隔离津贴”。
一位保险代理人表示,2021年下半年,国内一些保险公司开始推出隔离险。近半年来,她已为500多名客户办理理赔,涉及金额近300万元,这些客户大部分是2021年底因疫情被隔离的人员,有的是全家购买,有的是单位员工集体购买。2022年3月,她代理的众惠相互惠无忧防疫保险销售量达到6500人,李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3月14日,李先生因到达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市县(他未到中高风险地区),被社区要求居家隔离或居家健康监测14天。他此时才注意到:理赔需要满足去过中高风险地区和被防疫部门强制(居家或集中)隔离两个条件,但他未满足前一个条件。
无独有偶,李先生的邻居小梁在购买铁路车票时,顺便购买了一份隔离险,其理赔条件是被防疫部门要求集中隔离。3月初,小梁被社区要求居家隔离,也无法理赔。
理赔不易投诉不断
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下架产品的原因有三种:一种是监管政策改变,一种是产品需要更新换代,一种是产品设计时的风控考虑与当下的现实情况不符,导致保险公司赔付风险大。
想买的人买不到,买到的人想顺利理赔也不容易。隔离险在实际赔付过程中,往往因为理赔认定的条件不同而产生很多理赔纠纷。
不久前,上海银保监局提醒称,部分“隔离险”的责任免除条款中约定,被保险人虽被集中隔离但未自费支付隔离费用的,保险公司不承担理赔责任。
另外,投保前已疑似感染或已收到通知要求隔离的、保险合同生效前被保险人所在地区被列为国家公布的中高风险地区等情况均可能属于责任免除情况。
浙江消费者王女士:
一个密接跟我同车厢,然后就被隔离了,之后去理赔保险,他们拒绝理赔,说我一个证明不够,但我的证明是当地卫健委开的,后来我在保险平台投诉,没人处理。
据央视财经报道,除了投诉率高,大量的理赔申请给保险机构带来压力,也是“隔离险”下架的重要原因。
业内人士表示,前期为开拓市场,各保险机构都把“隔离险”产品的保费压得很低,“隔离险”产品的盈利状况并不好。
某保险公司业务合伙人鄢佳表示,当下现实情况与以前产品设计时的风控不符合,为了控制风险不得不将这类产品下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银保监会人身险部编制了2022版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加入了一项内容为:部分产品提供“新冠隔离”责任,扰乱市场秩序。
编辑|卢祥勇 王嘉琦 杜恒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