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强调保障初级产品供给和树立大食物观的新形势下,有必要重新审视大豆问题,破产业困局,开发展新局。大豆的供给保障能力强不强,影响我国农业的成色和经济的韧性,大豆关系粮食安全也关系食物结构。大豆发展开新局,关键是重塑行业竞争力,这需要强政策、强科技、强加工。
大豆正持续受到关注。去年底,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时强调,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大豆和油料增产。日前召开的扩种大豆油料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提出,采取过硬措施,增加大豆种植面积。重要会议和文件如此密集地强调大豆,在历史上也不多见。
在我国统计口径中,大豆属于粮食范畴;在国际上,粮食单指谷物,大豆则是油料和饲料来源。在我国几大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玉米均实现了相当高的自给率,唯独大豆85%的消费量要靠进口,已成为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近些年,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的问题,时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中央强调保障初级产品供给和树立大食物观的新形势下,有必要重新审视大豆问题,破产业困局、开发展新局。
从初级产品供给的角度看,大豆的供给保障能力强不强,影响我国农业的成色和经济的韧性。作为典型的初级产品,无事的时候大豆可能不显山不露水,有事的时候其重要性非同一般。这些年,大豆困局的背后是需求量增加迅速,原因是居民膳食结构变化,人均食用油和肉类消费量均远超世界平均水平。食用油消费增长迅速,从动物油脂和菜籽油为主变为大豆油为主;肉类消费量增长迅速,20年间提高了3倍,导致对豆粕需求旺盛。大豆供给当然离不开国际市场,但我们也要保有一定的产量,这样面对国际市场才有底气,避免关键时候买不到、买不起。
从大食物观的角度看,大豆关系粮食安全也关系食物结构。大豆天然存在与谷物尤其是玉米争地的问题。此前,为优先保障口粮,政策向谷物倾斜,加之大豆比较效益低,农户种植意愿不强。“十三五”期间,国家调整种植结构,压减供给过剩的玉米,大豆面积从2016年的1.08亿亩增加到2020年的1.48亿亩,达到近10年最高值。2021年春,玉米价格涨幅较大,农民对玉米预期更高,导致2021年大豆面积较上年减少2200万亩。全年1.3万亿斤的粮食产量当然要确保,但作为特殊品种,大豆关系豆制品、植物油、肉蛋奶消费,也很有必要单独强调、专门施策。
进一步分析大豆困局,症结在于行业效益。从单产看,过去20年间,我国大豆单产增幅既远不及美国、巴西,也远低于国内三大谷物。目前,我国大豆亩产130多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差50多公斤,比美国、巴西差约100公斤。从种植面积看,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不到美国和巴西的三分之一。按现有单产水平,如果生产1亿吨大豆,需要7亿多亩地。但实际上,我国耕地面积近年刚性下降,如果作物间的比较效益不改变,短期难有那么多地种大豆。从利润看,我国大豆种植亩均净利润2014年后开始出现负值,人工成本常年占总成本的三成。尽管美国和巴西大豆利润波动较大,但极少出现负利润。
大豆发展开新局,关键是重塑行业竞争力。一是强政策。保产量的首要还是保面积。要完善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充分考虑平衡玉米大豆种植收益,让农民种大豆不吃亏,自然愿意多种、套种、间种。二是强科技。这当然离不开培育高产大豆品种,但更重要的是,在推广已有优良品种上下功夫,在提高机械化率上做文章,从而提高单产、降低成本。三是强加工。加工上承种植、下启养殖,是吐纳产能的蓄水池。发展大豆加工业,要提高原料利用率,创新加工技术,针对食用大豆发力高档大豆蛋白产品,针对油用大豆提高压榨水平,从而提升价值链。
关键词: 我国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