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宜家关店大瘦身
来源:财经天下周刊
宜家贵阳店已经进入闭店倒计时。不久后,它将成为宜家进入中国24年来,首家因经营不善而关闭的门店。经常逛宜家的消费者也发现,以“性价比”著称的宜家产品开始涨价,折扣季缩短,其中的不少“网红”商品常年处于缺货状态。宜家到底怎么了?
撰文 / 杨俏
3月16日,工作日的宜家贵阳店人满为患,客流量甚至多过正常营业时的节假日。“整家店都在打折,很多商品都是四折起售,一个原价7999元的沙发才卖3999元。”居住在贵阳的张琪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虽然折扣力度大,但门店内吸引他的“网红商品”已被抢购一空,剩下的多是他不需要的大件家具,因此他来只为打卡,并没有购买太多东西。逛完后,张琪在个人微博上称“宜家清仓倒计时,要说再见啦”。
进入中国24年后,宜家的经营神话开始破灭。2022年4月1日起,因门店客流量不佳,宜家在贵阳商场的线下门店将关闭,该区域业务转向线上。
现在,在闭店之前,它开启了近一个月的清仓促销行动,这里也成为贵阳本地热门的打卡点。而这距离它当初开业仅仅只有三年的时间。
此前,宜家在武汉光谷2号店的项目计划,以及在太原的项目计划都已搁浅。
从2019年开始,宜家宣布投资100亿元加大对中国市场的覆盖,宜家中国保持着每年2至4家门店的扩张速度,将门店拓展向多个二三线城市。但贵阳店关闭后,宜家中国在运营的资产将缩减到33家标准商场、1家小型商场、1家城市店、2个体验店和6家荟聚中心。按此计算,进入中国24年来,宜家中国年均扩店数量不到2家。
门店数量本就不多的宜家开始关闭线下门店、多个城市项目计划流产,这些背后都显示出宜家线下流量遭遇的挑战。同时,宜家将中国市场作为重要发展的市场之一,但在国内的业绩增速也逐年放缓,从双位数增速下降至个位数。
有业内人士向《财经天下》周刊表示,“宜家越来越保守了”。
宜家遭遇供应链“困局”
在2017年,就有宜家高管到武汉高新区实地考察宜家荟聚项目,并宣布称,武汉有望成为“全球唯一拥有两家宜家荟聚的城市”。但5年过去了,这一项目的进度却几乎为零。有武汉消费者告知《财经天下》周刊,武汉市高新区官方已发布通知,“因宜家全球战略调整,暂停该项目”。
太原宜家项目同样如此。2018年太原宜家家居广场按计划开建,但到了2020年,宜家称“由于高层更换,该项目处于暂停状态”。
如今,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周末的宜家依然人满为患,但“淘不出东西”,让很多年轻人开始减少去宜家的频率。在宜家,消费者们想买到畅销的产品也越来越难了。
宜家提倡年轻人们在家自行组装家居产品,其旗下最为有名的一款产品是“灵活的储物系列”——艾格特系列。它可以灵活组合成不同形态的储物架,备受消费者们喜爱。
直到2020年之前,艾格特系列还是宜家的现象级网红产品。各大社交媒体网站上都是和它相关的安装教程和节省空间笔记,小红书上关于艾格特系列的安装笔记多达700多篇。
然而,这款畅销产品从2019年12月份就出现了配件断货的情况。到了年末,该产品直接停产,换成了博阿克塞系列。
此外,宜家售价129元的毛绒玩具大鲨鱼,曾凭借着一张“厌世脸”成为知名的“网红”,但一位消费者告诉《财经天下》周刊,除了在小红书平台见过晒图外,他逛遍了北京、深圳的宜家店,从来没有见过实物。
这是因为,这个“爆款”产品在宜家也仅有两年的生命周期。2020年10月,该产品就曝出已在多数线下门店和电商渠道断货,宜家对此也仅是回应称,是由于“供应原因”造成。最终,该产品也宣布将于2022年4月永久下架。
目前,宜家多款畅销产品都处于“没货”状态。“很多畅销款产品在电商渠道也买不到了,包括一些纺织类产品和木质门板产品等。不过宜家也在陆续补货中。”一位接近宜家的人士表示。
在宜家的模式中,大量的畅销产品利润并不高,却是吸引客户到店的利器。宜家需要通过这些产品来引流,让顾客在长达数小时的逛宜家体验中,“随手”购买更多的商品,并同时派生出餐饮等多种消费方式。
如今,随着畅销商品的断货,宜家门店接待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下滑。根据宜家2021财年数据,宜家全球门店共接待7.75亿次消费者,低于上一财年的8.25亿次,门店销售额也下降了8%。
畅销产品的断货,也侧面反映出了宜家在供应链上面临的压力。
宜家注重全球化采购模式,通过供应链管理最大程度地压缩成本,由此打造“人人都买得起”的亲民路线。因此,供应链端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给宜家的产品供给带来强烈的冲击。
2021年12月底,宜家宣布,由于运输和原材料成本增加,全球市场商品的平均售价将提升9%,具体涨价幅度根据各地所面临的供应链问题程度而定。
宜家首席执行官乔恩·亚伯拉罕森·林曾表示,宜家原材料的短缺将持续到2022年,在他看来,“这项挑战的持续时间比危机开始时想象的要长”。
“通常宜家在每年的12月份和6月份都会进行两次大减价。但今后,大减价活动还不确定有没有了,包括现在的折扣活动也在逐渐减少。”一位宜家中国相关人士表示。
产品提价短期内可以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但它也将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削弱宜家的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宜家并没有放弃继续打磨产品,重塑其低价产品的竞争力。在2021财年,宜家投入了2亿元,推出了250款更低价格的产品。未来,宜家还计划继续提供2000多款低价新产品。
然而,宜家的新品研发时间却十分漫长。同时,国内崛起的诸多家居品牌,正在成为宜家的对手。
不少消费者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在电商平台上,和其他品牌相比,宜家产品的设计优势不再显得突出;此外,在多数产品价格已经变得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宜家品牌对他们的吸引力也在降低。
此外,宜家也开始在产品质量上屡屡“翻车”。
过去一年间,宜家多次因为生产销售的商品不符合人体健康、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问题被处罚。天眼查App显示,今年2月,上海宜家家居有限公司浦东分公司因产品标注不符合相关规定,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行政处罚。此前的2021年8月,宜家(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就曾因发布虚假广告,被处以罚款172万元。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高性价比路线是宜家的经营策略,“但在追求低成本的过程中,有可能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它会在低成本产品之上牺牲一部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宜家“落伍”电商
在国内新消费的电商化进程中,宜家已经明显“落伍”了。
由于家居商品具有体积大、单价高、购买频次低等特点,因此在国内电商渠道崛起的初期,家居品类受到的影响还较小,消费者们更倾向于到店消费,先体验后购买。但随着大件物流水平的提升,家居行业也开始加速线上化。在2008年,宜家内部就曾有声音提出要搭建线上渠道;但直到2018年,宜家中国才开始正式进军电商渠道。2018年下半年,宜家中国正式上线了网上商城,将网购覆盖的范围拓展到了149个城市。
而它的两大国内竞争对手居然之家和红星美凯龙,早在2013年左右就已经开始试水线上渠道;到了2018年前后,居然之家牵手了阿里,红星美凯龙牵手了腾讯,开始更进一步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
“起大早,赶晚集”的背后,据了解,宜家向来行事都比较谨慎,对待重大策略都是反复研究之后再执行,在切入电商之前,它也曾左右摇摆,因此在动作上,也落后于其他竞争对手。
同时,宜家还一直担心线上的业务会对线下造成不良影响。在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看来,网上交易不只会影响到线下客流,还会让公司失去一些额外的生意,例如用户在宜家线下消费时“随手挑选的商品”和餐饮消费等,最终影响公司的利润。
在创始人的影响下,宜家电商业务推进缓慢,2015财年的数据显示,宜家电商业务仅带来了10亿欧元的收入,在整体收入中仅占3%。因此,直到2018年创始人去世前后,宜家才开始真正推进其线上业务。
然而,在2018年前后,宜家的线下业务也开始转型。2017年,宜家中国以超过21亿元的价格拿下了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内一处地块。次年,宜家中国宣布,将投资80亿元在这里打造大型商业综合体“上海荟聚购物中心”。
按照宜家的构想,荟聚购物中心是宜家在中国市场推出的线下新业态。不同于传统的宜家家居门店,荟聚购物中心内从百货、餐饮到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宜家家居只是入驻其中的数百家商户之一。
但荟聚这类新业态,要求的投入更高,建设速度也并不快。截至目前,宜家的荟聚购物中心在国内仅有三处,其中包括北京南四环外大兴区最大的购物中心。
对线下“超级宜家”新业态的探索,再次延缓了宜家线上业务的推进。2017年6月,宜家中国曾试图打算与天猫或者亚马逊等第三方平台合作电商,但是最终却并未落地;2018年,宜家中国还与微信合作了小程序快闪店,但后续也未继续上线微信小程序。
与此同时,宜家家居线下开店的速度也在加快。
2019年,宜家家居在天津、郑州、贵阳和长沙开了4家商场;2020年3月和7月,宜家家居的首家体验店和全球首家城市店相继在上海开业,上海成为了国内首座拥有5家宜家商场的城市。紧接着,青岛、福州等地区宜家商场都相继开业。
于是,在电商化进程上,宜家被自己过于保守的战略“拖累”了。
宜家的窗口期正在消失
电商业务缓慢推进的背后,其实宜家也有自己的考量,一直在研究自建电商平台的可行性,因此才没有像对手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一样同国内电商平台合作。
2016年,宜家中国在上海曾试点过网上购物业务,经过了2年时间的考虑,才在149个城市上线。
然而,一位宜家消费者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宜家电商上线初期,网上下单的运费“长期在80元以上”,而且物流送货区域有限,“北京通州都没法送”,这很不符合国内消费者的网购习惯。
对此,梁振鹏认为,“宜家的基因就是做实体门店”。如果做线上业务,宜家需要考虑是否打造属于自己的物流配送平台体系,包括主干线运输、末端配送以及安装、组装产品等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在他看来,宜家“并没有将此事想得更明白”,和电商相匹配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需要公司进行不断地调整、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方式,这对宜家来说并不容易。
在业内人士看来,宜家在线上业务方面“保守”,还是为了给自己的线下业务保留余地。
此后,直到2020年3月,宜家天猫旗舰店和官方App相继上线,宜家终于打开了同国内电商平台合作的大门,物流等环节都通过成熟的电商平台得以补充。宜家天猫旗舰店上线的第一天,店铺粉丝即超过了34万,开业一周后,订单量达到了100万单。
2021年的6月18日,宜家第一次参加天猫平台的促销购物节。在导入第三方后,宜家购物App的日活跃用户量也达到了15万。当时,宜家零售中国区新任总裁安娜·库丽佳也坦言,“宜家的电商业务相较于其他企业来说晚了”。同时她计划,宜家中国将从下一个财年(2022财年)开始,与阿里进一步开展零售方面的工作,将宜家天猫旗舰店业务扩展至全国范围内。
为此,宜家中国打算在国内市场投放100亿元,用于渠道拓展、数字化、探索新的业务模式。这也是宜家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鲜有的大手笔支出,投放金额几乎相当于宜家中国2015财年一整年的销售额。
但是,在宜家的电商业务犹豫之时,国内家居卖场们已经开始走上数字转型升级的道路。
居然之家被业内称之为“中国宜家”,在2018年初次试水天猫“618”大促时,其在北京地区3天内就实现了近11亿元的销售额;并在当年的“双11”中,一天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20亿元,同比增长270%。
红星美凯龙在2017年开启了“家居+百货”双Mall模式,将餐饮、金融、办公、娱乐、休闲等元素加入到大卖场中。2018年“双11”大促时,红星美凯龙线上、线下营收达到了219亿元。
宜家中国还在每年缓慢拓店的时候,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的线上业务已经开始反哺线下,门店数量在2018年双双超过了300家。截至2021年9月底,红星美凯龙共经营94家自营商场、273家委管商场,并通过战略合作经营了11家家居商场。居然之家的在营门店数量在2021年也超过了420家。
梁振鹏认为,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很大程度上是“收租”的角色,产品不需要自己参与采购经营,就像一个“百货公司”,以品牌入驻的模式为主;而宜家从采购到设计、研发等都是自主经营,运营成本非常高。“宜家与其他家居卖场的发展模式不一样,注定了宜家扩张的速度很慢。尽管它们面对的消费者有所不同,但在市场上彼此还是竞争对手。”
在竞争对手高歌猛进之下,宜家的业绩也遭遇了瓶颈。
艾媒咨询报告显示,在2015财年销售额增速达到27.9%的顶峰后,宜家家居在中国市场开设面临业绩增长压力。此后的每一年,宜家中国的销售额虽然都在稳步上涨,但其增速已经逐年下滑。2017财年至2019财年,宜家中国的零售额增速分别为14%、9.6%与8.01%。
实际上,除了国内门店之外,宜家全球也关闭了多家门店。根据财报,宜家在2021财年净利润为14.33亿欧元,与2020财年的17.31亿欧元相比,下降了17.2%。
如今,在国内市场上,宜家贵阳店关店已进入倒计时。宜家相关负责人称,目前暂未有其他调整店铺的计划。但24年来,宜家凭借着独特的卖场模式傲然独立,但中国市场电商浪潮的发展、本土品牌的崛起,都让这家全球家居巨头失去了往日的自信。
关键词: 宜家关店大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