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字的App隐私协议,是“文字游戏”吗?
光明日报
文 | 吴亚琦
每次注册帐号或者安装软件时,面对屏幕弹出的“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在点击“同意”之前,你会读吗?
去年光明日报与武汉大学联合调研组对1036人进行调查访谈的结果显示,77.8%的用户在安装App时“很少或从未”阅读过隐私协议,69.69%的用户会忽略App隐私协议的更新提示。
也不能怪用户对其“视而不见”。日前,有报道称,在手机应用市场里下载的5款下载量过亿次的社交、游戏、短视频、购物等App,平均每款App需要用户“阅读并同意”的内容约2.7万字,比一篇本科论文长,逼近部分硕士论文的篇幅。一些小众App的协议相对简单,用户协议长度在数千字。但2.7万字,按照一般人阅读速度平均为300-500字/分钟来计算,速度快的话读完也要将近一小时。
App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即用户与企业之间就个人信息收集、处理所达成的协议,是个人了解自身信息实现方式的途径,也是企业获取用户信息控制权的渠道。本着“告知-同意原则”,App方在收集个人信息前,依法保障用户知情权,对如何采集、存储、使用、保护用户个人信息进行充分告知,与用户签订协议,明确隐私,获得授权。
除了篇幅过长,几乎所有App隐私协议都是“同意就继续、不同意就ByeBye”,从用户角度,这份协议怎么看都带着些许强制的意味,难说是双方的公平对话。更有一些协议在专业复杂的术语和条款中“夹带私货”,比如地图导航类App必须授权的信息中出现通讯录权限,与第三方或者是关联方共享必要信息却对“第三方”和“必要信息”都不作说明,或者协议中嵌入其它协议,等等。
这也怪不了用户看到隐私协议就指尖匆匆划过屏幕只能“同意”,不少网友调侃,“我撒过最多的谎,就是‘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作为App获取用户信息、双方对话的第一道关口,隐私协议不能仅仅是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服务的“说明书”,更应成为用户利益的“保障线”。用户担心的无非是,平台方将侵权行为从一开始就隐藏在技术壁垒下,自己对此毫不知情,或者即便知情为了正常使用也只能被迫同意,被侵权后还投诉无门。
而消除用户担忧、守护信息安全还需要多管齐下。比如,开发方设计用户协议时,适当降低阅读和理解门槛,凸出重点条款,避免“文字游戏”,细化授权分级;相关部门制定App隐私协议指南,为企业和监管者提供操作指引,完善监管权责分配,加大前期审核和持续监管执法力度等。
确实,与App本身的使用体验相比,用户协议的阅读体验没那么受重视,但它也是App的一部分,也是体现App对用户友好度的一部分,同样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和数据网络安全。对于这一点,用户、企业和监管部门都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