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闻佳
近日,全国多地出现新冠疫情。不定期的核酸检测、不少居民小区被封控、熟悉的人被隔离、同事因疫情无法到岗、“神兽”再次开始“网课”……市民逐渐回归正常的生活秩序再次被打乱,不安、恐慌情绪又悄然袭来。
再次面对疫情侵袭,普通市民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如何筑牢自己的心理防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林国珍、副主任金海燕在为大家支招时特别提到:从容应对疫情,需要提升“心理韧性”。
与其无谓焦虑,不如接纳现实应对变化
当前,多家医院门诊服务进行调整,我们该如何应对医疗服务的变化呢?
“首先,要随时关注医院的相关公告与要求,了解医疗变化信息,及时调整就医计划,使用互联网医疗、线上门诊等形式代替来院就医,减少无法及时就医带来的紧张和不安。”林国珍分析,现实不可改变,与其无谓焦虑,不如接纳现实,积极应对变化。在此期间,家属要适时安抚患者,防止紧张、焦虑情绪加重病情,要知道心理防护和身体防护同样重要。
重建生活秩序,找回生活“掌控感”
疫情反复,难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让人感觉沮丧、无奈。如何在不确定中进行身心调适?金海燕称,最好的应对方式是找回生活的掌控感,重建生活秩序。
“不妨暂时放慢生活节奏,享受和亲人相处的时光。保持规律的作息,每日适当运动。保持情绪和身体的活力,有利于缓解疫情变化给心理带来的不确定性与紧张感。”金海燕进一步解释,如果始终感觉忧心忡忡,身体也常常处于紧绷状态,这个阶段,最好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做一做渐进式的肌肉放松、冥想、深呼吸等放松练习,还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来排解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一首动听的歌曲,一段优美的音乐都能让人释放情绪、回归平静。
改变关注焦点,用“多”出来的时光做快乐的事
随着疫情信息的公布,每日的新增病例数固然牵动人心,但是,过度关注反而增加担忧及焦虑。“要从忧虑的漩涡中抽身而出,就要改变关注的焦点,关注日常生活内容。”金海燕建议,居家的市民每日可安排一些令人愉快、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制作手工艺品、弹奏乐器、绘画、种植花草等,也可以做一些家务、重新布置房间摆设等。
在心理专家看来,这段“多”出来的时光,还可以用来找家人或朋友聊天,交谈不但可以转移注意力,也可以倾诉压力感,获得心理支持。
“请记住,忧虑和愉快自在是两种互不相容的感受,此消彼长。不管做什么,只要是让你感觉快乐的事,都可以帮助你远离疫情变化带来的忧虑和恐惧。”林国珍说。
当前,无论何时何地,疫情防控不放松。市民要时刻牢记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经历了两年多的疫情,相信大部分人都已适应常态化防控下的生活,暂时的疫情变化并不能改变我们必将战胜疫情的决心。所以,要乐观面对疫情状况,重拾信心,放下担忧或焦虑,相信和过往一样,这次疫情也终将会过去,届时不仅提高了我们身体免疫力,也提高了我们心理的免疫力。”林国珍说。
关键词: 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