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开局之年。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2021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如何?是否完成既定目标?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的生态环境领域8项约束性指标顺利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近日,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孙守亮表示,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广大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 8项约束性指标顺利完成
“这一年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巩固拓展‘十三五’时期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的成果。”孙守亮说,“我们能感觉到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
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7.5%,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地表水I—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4.9%,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指标预计达到“十四五”序时进度要求;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4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预计完成年度目标。
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取得新成效
钢铁行业是工业废气治理的重点领域,存在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无组织排放严重、区域空气污染较为突出等环境问题。自2018 年以来,钢铁行业重点开展了烧结烟气脱硝、各工序除尘器升级、原料场和皮带通廊全封闭、运输车辆淘汰升级等超低排放改造工作。
据孙守亮介绍,截至2021年底,全国1.45亿吨钢铁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
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北方地区完成散煤治理约420万户,推进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持续开展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和夏季臭氧治理攻坚,臭氧浓度上升态势得到有效遏制。碧水保卫战方面,建立健全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体系。长江入河排污口监测工作基本完成,完成黄河干流上游和中游部分河段7827公里岸线排污口排查,登记入河排污口4434个。累计划定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9132个。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部持续提升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推进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和海洋垃圾污染防治。净土保卫战方面,完成企业用地调查的地方成果审查和国家成果集成,新增完成1.6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完成400余个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开展68个国家级化工园区和9个重点铅锌矿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
截至2021年底,我国绿色债券存量规模1.16万亿元。环境保护税有序推进,2020年全国入库总额207亿元,因低标准排放污染物享受减税优惠累计超过100亿元。清洁能源产业绿色信贷余额突破3万亿元。
2021年,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成效方面,生态环境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印发《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梳理建立在建拟建“两高”项目的环评管理台账,全面启动修订有关环评审批原则,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口,全年“两高”相关行业环评审批数量下降超过三成。同时,配合出台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此外,不断深化低碳试点,试点省市碳强度下降总体快于全国。
“当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压力仍然较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转型发展面临的任务还比较重,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还不稳固,一些地方和企业依法治污的自觉性需要着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孙守亮指出,2022年综合考虑经济平稳运行、常态化疫情防控、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不设定过高的目标,但力争高质量完成。在重点工作推进方面,强调要从实际出发,在绿色低碳、污染防治等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中国经济网 记者杨秀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