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民币国际地位上升大有潜力
作者:高德胜
【高谈闲论】
对于看不到盈利而勇毅先行的人,我们心存敬意;对于国家政策之执着,我们更感到振奋。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12月,在SWIFT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上涨至2.7%,超越日元升至第四位。这是自2015年8月以来,人民币国际支付全球排名首次跻身全球前四大活跃货币。
对人民币国际化来说,这确实是个好消息。不过,在全球主要货币的支付份额中,人民币与排名第三位的英镑份额5.89%仍有较大差距,与占第五位的日元2.58%的份额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同时,单个月份的支付占比经常有一定波动,人民币是否能够稳固占据全球支付货币第四位,仍有待后续表现来确认。
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地位,此前长期居于第五甚至有时是第六位,与中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以及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地位并不匹配。这表明全球市场主体对贸易、投资支付货币的使用有很强的历史惯性和路径依赖,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未来上升空间和潜力非常大。
近年来,人民币跨境收付快速增长,由2017年10万亿人民币增至2020年约28.4万亿人民币,年均增长超40%。2021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为17.6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8.7%。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快速增长,大宗商品及东盟等地区人民币使用进一步增加,是人民币跨境收付增长的支撑力量。
此外,近年来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人民币投资收益较高,全球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青睐有加。2018年到2021年,外资累计净增持境内债券和股票超过7000亿美元,年均增速34%。境外投资者加大投资人民币资产,资本项下人民币使用成为人民币跨境收支增长的又一主要推动力量。这样的趋势未来仍会增强。
人民币在SWIFT支付份额的变化并未反映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快速增长,部分原因是SWIFT并非人民币国际支付的唯一渠道。我国在2015年启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经过6年运营与优化,该系统已有逾1200家参与者,实际业务覆盖178个国家超过3600家法人机构,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高速公路”和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的主渠道。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人民币跨境收付已经不依赖SWIFT系统,而是通过中国自己的CIPS系统完成。从这个因素看,仅看人民币在SWIFT支付份额,实际上低估了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真实活跃程度。
人民币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有牢固的经济基本面支撑。2021年全球经济在疫情冲击下步履维艰,中国克服了各种内外部不利因素,依然保持了8.1%的增速,外贸规模突破6万亿美元,在全球贸易中占比进一步提升。在后疫情时代,中国的制度优势、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将进一步突显,产业体系的完整性、规模效应、成本集约效应也将使中国产业链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地位更加牢固。
人民币在与东盟国家贸易投资中的使用基础较好。2022年RECP正式生效,中国与区内国家贸易投资联系更加紧密,扩大人民币在区内的使用面临更多机遇。随着国家继续优化人民币使用的相关政策,加强与区内国家双边货币合作,不断提高人民币贸易投资使用的便利化程度,人民币有望成为区内投资、贸易的主导货币。
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看好人民币前景。摩根士丹利预测, 2030年人民币有望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第三大储备货币。笔者认为,这样的前景仍是基于常规趋势演变的预测。我国当前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基调仍然是“稳慎”,在健全跨境资金流动审慎管理的同时,有序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而人民币国际化未来的发展极可能大大提速。
在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及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国际货币体系也面临深刻调整。中国在全球生产、贸易中的地位以及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使中国正在成为驱动新型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和世界经济新的中心。伴随中国经济进一步崛起和在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人民币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高德胜(作者为独立经济观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