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随时待命”的新冠疫苗研发人员:跑赢变异病毒,每一年都很关键
黄雷惊讶于公司的扩张速度,更感叹行业发展之快,尤其是2021年,mRNA行业各细分领域的发展都驶入了快车道。
2022年2月6日,黄雷度过了第三个随时待命的春节假期。
随着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身为mRNA新冠疫苗一线研发人员的黄雷,经历了反复调整研发策略的紧张时刻。
“每一年都特别关键,第一年刚有疫情,之后随着病毒变异,研发策略不断更新迭代。而2022年,也将是国内mRNA新冠疫苗上市极为关键的一年。”黄雷目前主要负责斯微(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斯微生物”)mRNA疫苗递送系统的研发工作,新冠疫情的出现,给他的工作生活都带来了巨大变化。
抵抗变异株
回忆起2018年6月加入斯微生物时的想法,黄雷主要看中的是mRNA行业的发展前景,他认为未来几十年mRNA药物完全可以替代目前的蛋白药物和单抗领域。
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当年毕业论文就是与mRNA个性化治疗相关,希望能通过斯微生物的技术平台使得mRNA技术在肿瘤治疗方面实现更加精准的治疗。
疫情暴发,2020年1月,斯微生物立即启动新冠疫苗研发项目,那年除夕,迅速将工作方向确定在mRNA新冠疫苗研发的黄雷,顿感使命重大。
自那时起,黄雷的工作生活开始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mRNA行业发展增速,对于一线研发人员,需要了解的文献资料不断增多,工作节奏也在加快,经常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11点。最终,斯微生物实现了LPP递送系统在处方工艺和生产放大方面从0到1的突破。相较于全球大多数新冠mRNA疫苗选择的LNP递送系统,LPP递送系统更容易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
黄雷每天睡觉的时间也越来越晚,为了跟进整个行业的步伐,周末时间他基本都会用来看相关资料。实际上,这已经成为疫苗研发一线科学家们的工作常态。
正因为研发团队的齐心协力,在每个环节都加快速度,斯微生物mRNA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展受到了全球关注。2021年1月,斯微生物收到了国家药监局签发的mRNA新冠疫苗的临床试验批件。在第一代疫苗临床试验进行的同时,斯微生物于同年3月递交了迭代疫苗的资料,启动了迭代疫苗的申报。
“目前斯微生物新冠mRNA疫苗在海外启动了1-2期临床试验,预计会尽快拿到海外EUA,在2022年实现销售。近期,公司还会启动全球多中心的三期临床试验。”黄雷告诉记者新一年的计划。
斯微生物是一家以平台型技术为发展核心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黄雷看来,技术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这三年虽然特别辛苦,但只有前面的不断积累才有后面平台的建立。
凭借斯微生物创始人十多年的mRNA领域研发经验,企业在2016年创建之初就致力于合成、递送、生产放大等平台的搭建,并在国内打通了从抗原设计到工业化生产的mRNA全产业链平台。平台技术能够迅速应对新冠病毒变异株也正源于此。
据黄雷讲述,面对目前传播较广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斯微生物已形成了固定的研发流程。例如,会在原有平台基础上先进行mRNA合成、制剂包装、小鼠体内药效实验的验证等。通过不断实践,小鼠体内药效结果都很好,也同步验证了平台的可靠性。令他更为自豪的是,他所参与的LPP递送系统还有很好的运输便利性,可以做成冻干制剂。简单来说,相较于其他mRNA新冠疫苗,该疫苗可以大大节约运输成本,并实现在欠发达国家的运输。
“极速挑战”
有了平台技术的研发突破,其他每个环节的提速都将对疫苗最终上市提供极大助力。
2018年6月,黄雷入职时,斯微生物仅有20人,目前已经超过500人。他所在的制剂团队也在迅速壮大,由最初的2-3人发展成超100人的团队,成为公司的核心部门。
在讲述招人困难时,他惊讶于公司的扩张速度,更感叹行业发展之快,尤其是2021年,mRNA行业各细分领域的发展都驶入了快车道。“国内几乎没有太多研究mRNA技术相关的人才,国外这类人才也较少。但疫情发生后,随着Moderna、BioNTech的mRNA新冠疫苗获批后,国内有超100家mRNA公司成立。”
每一家mRNA公司的人才缺口都很大,且大多没有相关经验,基本是企业自行培养。如果有相关经验的人才,企业都会争抢着要,特别是推进递送系统的研究,需要的都为复合型人才。在前沿科技的市场环境、产业政策方面,上海、北京这类一线城市释放出明显优势,为人才的供需双方提供了机会。
人员配齐后,疫苗的研发工作就会“火力全开”。目前国内已有科兴中维、国药集团、康希诺、智飞生物、康泰生物等企业上市了新冠疫苗产品,国内mRNA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预计会于2022年上市,有包括斯微生物在内的多家企业开启了冲刺模式。
业内对mRNA新冠疫苗有着较多期待,其优势明显,例如针对不断出现的变异株,mRNA新冠疫苗响应速度更快,有效率更高。与蛋白重组疫苗相比,mRNA不需要使用免疫佐剂,且其细胞免疫和生产速度会更快。
2022年1月,艾博生物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沃森生物共同研制的ARCoV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结果公布后,业内对其不良反应等相关数据展开了讨论。
“每一针疫苗都会打到病人体内,任何不良反应,例如发热、疼痛都会给病人带来困扰。所以,无论是从事疫苗研发还是生产,企业都会格外小心。”针对mRNA新冠疫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问题,黄雷认为企业在最开始就应以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研发基本原则,在临床数据的基础上,再对研发思路进一步优化调整,从而不断降低产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产品有效性。斯微生物也在尽可能地提供最安全有效的疫苗。
实际上,在突破尖端技术方面还有很多难题需要攻克。企业要与高校进行紧密合作,还要与监管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共同推进项目的进展。
经历过病毒不断变异后的研发策略调整,黄雷对这场“极速挑战”抱有十足信心。当然,赶在病毒变异前提出抵抗病毒的预防方案也成为新冠疫苗一线研发人员的共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