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23时30分,大寒。沈阳高铁基础设施段助理工程师姜海山从床上爬起,用冷水洗了一把脸,希望能迅速消散困意。
1小时后,姜海山已经穿上作业服、拿着工具箱和朝阳信号工区的4名信号工列队走上线路。当晚,他们要对辽宁朝阳站内的信号设备和轨道电路进行巡检,为高铁道岔“问诊把脉”。
高铁动车不同于汽车轮船,是没有方向盘来操纵转向的,而要让高铁动车以数百公里的时速从一股道转换到另一股道,需要同步控制十几个转辙机推动高速道岔进行转换,而姜海山的工作就是要保证道岔的绝对安全。
“信号设备大多附着在钢轨上,钢轨的热胀冷缩会导致设备发生变化,容易引起故障。尤其是春运期间设备负荷大,更要加强检查保养……”姜海山一边走一边强调着作业质量。
在辽宁朝阳站14号道岔旁,作业人员各司其职,开始对道岔信号设备进行检查。姜海山细心留意着大家作业标准执行情况,不时蹲下仔细查看设备,偶尔对冻红的双手哈两口暖气,搓一搓。
子夜,寒风袭人,作业人员的耳朵很快被吹得失去了知觉,双脚也被冻得发麻。可姜海山却一刻都不停歇,不停地往返于大小不一的信号设备之间,对测试的数值反复进行核对,确保调整后各项数值达标。
高铁道岔平均每天要搬动近百次,不仅动车运行会引起设备的数据变动,就连转辙机箱内的温度、湿度变化也会给设备正常运转带来影响,如果误差超过了0.5毫米,就必须手工校正,调整到一根绣花针针尖都插不进去的程度。
“信号调试的技术标准要求非常高,有时必须用手来感觉,稍不留神还会被道岔上冰冷的设备粘掉一层皮……”在检测一处信号设备时,姜海山脱下手上的线手套露出粗糙的手指,不一会便被冻得又红又肿。
作业中,姜海山要对三十多项参数和零部件进行测量。由于信号设备紧贴地面,大多是弯腰低头的活,即便是地面覆满冰雪、寒冷刺骨,作业人员们也要单膝跪在地上进行作业,而且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经常腿脚全麻,累的直不起腰。
“我们的工作虽然单调,但责任重大,如果马虎大意,一旦引发故障后果不堪设想。”姜海山说,他舔了舔被冻得发白的嘴唇,又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工作中。
凌晨4时,天空也泛起了鱼肚白。姜海山和工友们清点好工具准备返程,昼伏夜出是他们的工作常态,但对于通宵作业,姜海山坦言已经习惯了。(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 通讯员 刘博 李季春 邹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