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燕明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持续推进我国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卫健委有关专家指出,“十四五”期间,眼健康行业要遵循“三坚持、两重点”的基本原则,即坚持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坚持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聚焦重点人群和重点眼病。
0-6岁儿童每年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90%以上
《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力争实现0-6岁儿童每年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90%以上,儿童青少年眼健康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力争实现全国县(区)近视监测100%全覆盖,动态掌握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及危险因素变化情况。逐步扩大中小学生视力筛查人群,加强视力监测网络建设,针对性开展专家进校园行动、中小学生健康月活动等干预措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表示,0-6岁是儿童眼球结构和视觉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6岁前的视觉发育状况影响儿童一生的视觉质量,因此,做到早监测、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至关重要。开展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并建立视力档案,须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用,同时加强与妇幼保健机构合作,构建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密切合作的儿童眼保健服务网络。
每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达到3500以上
“十三五”末,我国盲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已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认证我国消除了致盲性沙眼这一公共卫生问题。但是,我国仍是世界上眼盲和视觉损伤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主要致盲性眼病由传染性眼病转变为以白内障、近视性视网膜病变、青光眼、角膜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为主的眼病。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近视防控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专家指导、学校教育、家庭关注”的良好氛围。“十四五”期间,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将不断提高,高度近视导致的视觉损伤人数将逐步减少。要推动青光眼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近视性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视网膜血管阻塞、高血压眼底病变等眼底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制定重点疾病诊疗规范,完善慢性眼病患者管理模式,降低疾病负担和致盲率。
2020年,我国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已超过3000,30年间上涨近38倍。到2025年,力争实现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达到3500以上。不断提高有效白内障手术覆盖率,达到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推荐标准的县医院中,90%以上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
王宁利表示,未矫正屈光不正和白内障是我国前两位致盲眼病,全年龄段人群中最容易受到这两种眼病影响的是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和有效白内障手术覆盖率这两项指标可以监测全球范围内眼健康服务的开展范围和质量,不仅反映一定人群中白内障手术和屈光矫正服务的可及性,还能同时反映服务质量。这两项指标纳入《规划》,并作为我国眼健康服务评价体系的指标,将有利于帮助患者在“看得见”的前提下,更能“看得清”。
每10万人口拥有眼科医师超过3.6名
对于眼科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国家、区域、省、市、县”五级眼科医疗服务体系,强调推动优质资源的扩容与下延。《规划》中提出“补短板,强基层”的重要举措,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眼科,鼓励有条件的县级医院独立设置眼科并提供门诊服务。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教授表示,眼科医疗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还需要强化“国家队”在整个体系中的引领作用,所以在“补短板”的同时必须重视“强优势”。《规划》特别强调了建设眼科医学高地的重要意义,要以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中心技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在五级眼科医疗服务体系运行过程中,每个环节既能各司其职,又能协作运转,将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眼科医疗服务能力差异,减少患者跨区域流动,也有利于分级诊疗的推进和落实。
“十三五”时期,眼科医务人员队伍不断完善,眼科医师数量增加至4.7万名。《规划》提出,“十四五”末力争实现眼科医师总数超过5万名,每10万人口拥有眼科医师超过3.6名的目标,眼科专业技术人员基数增长有了明确的定量目标。同时,要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范围,持续提升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三级眼科专科医院更是明确要求达到60%以上,这将极大地推动眼科医疗服务效率的提升。
周行涛表示,为推动眼科医疗服效率的提升,必须强化眼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在眼科领域的应用,利用互联网诊疗、远程医疗等信息化技术,提升眼科医疗服务可及性。同时,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眼科服务深度融合,这将有利于会诊、转诊及随访,极大地方便对于常见眼病,尤其是慢病眼底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病变等)的诊断以及稳定期的诊疗、并发症筛查、定期随访。眼健康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有助于提高眼科诊疗服务效率、眼科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应用,有利于精准防治眼科疾病和减缓致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