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秀英
作为国内首个通过地方立法推行禁塑的省份,海南自2020年12月1日起进入禁塑时代。《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实施一周年以来,各领域禁塑效果怎么样?公众接受程度如何?
日前,记者跟随“禁塑一周年媒体行”实地走访调研发现,农贸市场的购物袋替换为可降解塑料制品,海边有志愿者队伍自发净滩,渔民将打捞的塑料垃圾收集上岸处理,景区将塑料吸管换成纸质……曾经在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在多场所逐渐被替代。
推动海洋垃圾打捞上岸
在海南西部沿海昌化港打渔20多年的钟强彬,去年加入了由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支持开展的“塑料再思考——循环经济应对海洋垃圾”海南试点项目。如今,出海打渔收集渔获后,钟强彬还有另一项工作。
“我会清理挂在渔网上的塑料碎片等海洋垃圾,交由岸上环卫工人统一处理。”钟强彬说,现在将捞上来的垃圾带回岸上,可以换取积分。
这是海南禁塑大背景下,环保组织联合民间力量推动海洋垃圾“打捞上岸”的生动实践。据悉,当地已有33艘渔船加入该项目。项目负责人、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南海生态环境研究所负责人吕淑果介绍,项目资方为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示范渔港分别选择昌江昌化渔港和三亚崖州渔港。
借助国际环保组织的推动,三亚市也于2020年3月加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净塑城市”网络,成为国内第一个净塑城市,同时也是国家无废城市建设的先行者。
“作为景点,藤海社区及邻近的蜈支洲岛具有减塑的潜力。我们希望,通过净塑城市试点,在两年内减少该地区30%塑料污染。”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海洋项目专家顾问杨松颖介绍。
部门合力实现全过程闭环管理
自“禁塑令”实施以来,海南力求实施“闭环”管理。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禁塑办副处长公磊介绍,目前全省已逐步建立起法规标准引导、平台项目支撑、监督执法压实、评估考核反馈的全过程闭环管理体系,海南禁塑制度创新已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推广清单。
据了解,部门合力协同推进,是海南禁塑工作的一大亮点。自禁塑工作开展以来,全省生态环境、市场监督、交通运输、商务等部门加强联动,基本形成步调一致、分工明确和责任到位的工作机制。
在入岛通道管控方面,省交通运输厅联合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对海口地区三大港口开展检查,全面防控和打击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运输入岛违法行为。
针对网上销售输入渠道管控,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动员全省电商行业全面参与“禁限塑”行动,并与省内6家电商平台代表签署“禁限塑”承诺书。
面对农贸市场“禁限塑”综合整治等难点,省商务厅对全省509家农贸市场完成摸底排查,并开展农贸市场集中采购试点;组织农贸市场与省内14家塑料替代品生产企业进行供需对接;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构建直供直销渠道,推广可降解塑料袋自助售卖设备等。
在加强联合执法方面,市场监督、交通和商务等部门持续发力重拳打击违法行为。截至2020年11月底,全省禁塑违法案件共立案4102宗,结案3857宗,罚款697.6万元,涉案货值超过200万元,执法成果在全国各省市居首。
此外,搭建海南禁塑工作管理信息化平台,成为禁塑工作的重要一环。据悉,升级后的禁限塑工作管理信息化平台可以对全生物降解替代品实施全流程追溯管理,并采取替代品特殊标识、二维码监管、认证试验等监管措施。
截至目前,海南共发布了3批次禁塑名录,对四大类19种塑料产品实施禁止和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下一步,海南将从集中采购、以奖代补、降低替代品终端价格、加强输入源头治理,以及管理平台功能升级等多方面,着力破解禁限塑“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