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人类自然实验室教授Nicholas Christakis认为人类社会在后疫情时代会经历三个转变:共同威胁促使国家权力增长;日常生活的颠覆导致对意义的探寻;疾病肆虐时死亡的临近带来了谨慎,瘟疫过后则激发了鲁莽。每种变化都会以自己的方式留下印记。
记者 | 肖文杰、倪 妮
只用了10分钟,编辑部就决定把“Hard”作为2021年度关键词。
回溯这一年,我们发现,“Hard”这个英文单词的不同中文含义,可以对应几个重要的趋势或现象,而它们恰好反映出2021年中国(乃至全球)商业社会和日常生活的面貌。
首先是监管之强硬。2021年,互联网、房地产、教育、娱乐、游戏等行业都因为监管措施而发生巨变。
此处,“Hard(硬)”是一个中性描述,用它来形容2021年政府机构对公司的监管,指代的是监管措施的力度和执行速度。
针对滴滴出行的审查,发生在滴滴出行赴美上市后48小时内;6月,上一个学期结束,教育培训机构还在准备暑假的课程,9月,新学期开始前,整个行业已几近停摆。
要理解这种监管,首先应该梳理它本身的逻辑。值得注意的有3个关键词:反垄断、数据安全、民生。三者各有复杂的背景,又相互关联。
互联网巨头是反垄断的主要对象。从2020年年末蚂蚁金服上市被叫停开始,监管之手在今年不断出现。4月,阿里巴巴被罚款182亿元;7月初,滴滴出行赴美上市后引发网络安全审查,大量创业公司紧接着改变或终止自己的海外上市计划;7月底,腾讯控股被要求解除网络音乐独家版权;与此同时,腾讯和阿里巴巴亦被要求互相开放生态。
12月3日,滴滴宣布启动纽交所的退市工作,并同时启动赴港上市的准备工作。截至目前,相关机构对于滴滴出行的处理还没有最终定论,但不止一位投资行业的受访者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行业人士普遍预计滴滴出行将成为中国对大型互联网公司监管的典型,它面临的处罚可能会超出之前所有案例。
这很可能是因为,它既涉及复杂的反垄断问题,又涉及数据安全,同时提供的又是全国性的基础服务,还涉及到数百万就业者和数亿用户。
在数字时代,我们已经很难用简单的线上或线下、虚拟或现实来区分生活,数据对人的影响渗透在各个细节,而数据的流动和使用又远比实体物品难控制。这种背景下,不难理解监管机构会更加注重数据安全。
对于互联网大公司的强硬监管并非中国特色,而是全球趋势。
相比于阿里巴巴接受的罚款,Meta和Alphabet这样的硅谷巨头在欧盟、美国、韩国等地收到的罚单大得多。除了罚款,许多成为惯例的商业模式也开始松动。Google聚合传统新闻机构的报道需要付费,App Store降低了苹果税以回应开发者的反对。这些监管背后的核心是,巨头们不再被视为一家普通的公司,而是被视为一种公共机构。
平台型大公司的权力和责任确实和过去的市场主体不同了。只需用过去修建一条地铁或是高速公路的时间,它们就能让自己成为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而且是全球性的。它们因此获得巨大的财富,建立起令其他行业羡慕的盈利模型,最关键的是,它们足以影响社会治理和普通人的生活。
设想一下,以降税来确保数百万家小公司或个人的利益这种行为,过去都是由政府做出的——任何与基础设施相关的行业,理应受到更多的监管和限制。
和互联网类似,房地产也是过去十几年享受时代红利最多的行业之一。但随着市场空白被逐渐填满,蛋糕规模相对稳定,房地产高利润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而它们的体量已经大到影响每个人的生活,监管随之而来。
监管背后,往往有一个针对行业整体性质的判断。对房地产企业信贷规模的限制,背后有“房住不炒”的判断;同样,对于学科类教育培训市场的打击,强调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服务应该明确公益属性,而非盈利性产业。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些受到监管的行业,那就是它们都事关“国计民生”——如果说2021年的强硬监管显示了对“国计民生”所涉行业的态度,那么准确界定国计和民生,用清晰的法律规章和标准来划清脉络和边界,将是接下来的政策重点。
其实,理解监管的逻辑基础之后,你又会发现这一切并不新鲜。不妨看看以下这几段记录:
新政让中国房地产进入寒冬,“中国房地产行业迎来一个基于政府强制的拐点”;
房产税一词,日渐逼近我们的生活;
支付宝和阿里巴巴一事,让作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主要模式之一的VIE结构经受拷问,加大了投资者对中概股的质疑……这种模式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
以上内容摘自2011年《第一财经周刊》的年终盘点。可以说,至少在互联网和房地产这两个市场,监管早就在发挥影响力。监管的强硬,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有迹可寻。
当然,也有一些惹人注目的监管难以归入上述3个关键词,比如今年主管部门对娱乐行业的整治。
娱乐行业未必涉及垄断、网络数据安全,也算不上“国计民生”,但它能被最多人关注,也最没有讨论的门槛。一开始,被打击的是触犯法律、甚至犯罪的从业者;之后,打击标准从法律提升到道德或价值观念,打击对象扩大为一些群体(饭圈)、一些现象(偶像行业乱象),以及一些形容词(低俗、畸形、失范)——这已经进入了审美范畴。
监管有时像是对“民意”的回应。比如,在11月23日出台的一份官方文件里,“带偏节奏”“洗地”等词汇被正式写入,是需要整治的乱象之一。而这些词汇其实源自于网络,从未有明确定义。
游戏行业也是如此。看上去,对未成年游戏用户的严苛限制,是教育改革的附属措施。但本质上,娱乐和游戏都会占据人们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而大众的注意力,也就意味着影响力。
此外,还有许多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监管亟待落实。2021年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用户日常关心的“数字时代个人隐私被公司侵犯”的问题,是这部法律处理的重点。大量App在此前后修改了自己的用户隐私协议,这只是一个开始。
今年,快递、外卖、打车、货运等平台先后因为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被“行政指导”。有数以百万乃至千万计的劳动者依靠这些平台获取收入,也支撑着这些平台的服务。它们被称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他们应该得到怎样的保障,在目前的法律规定和实践中并不明确。类似的问题在农民工、派遣员工群体身上都发生过。在海外,“Uber司机是不是雇员”的问题同样是焦点。实践证明,劳动者保护的问题,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对于普通人来说,监管并不是自己能够处理或改变的,但至少,通过理解它,我们可以避免用简单的“好”或“坏”来评价,也能避免用诸如“资本家”这样的标签粗暴掩盖监管背后高度复杂的逻辑。
Hard的第二个指向是日常生活之不易。不必讳言,2021年,许多人的日常生活遭遇了比过去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疫情仍然在强烈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全球层面,每天仍有数十万人感染新冠、数千人死于这种疾病。国际间的人员流动仍然受到限制,甚至货物的流动也出现了大阻塞,全球化依然处于半停摆状态。
在国内,幸运的人们可能已经恢复正常生活,但理论上,每个人仍然处于一种非常态:我们要随时准备应对生活停摆、随时改变工作计划,一个黄码可能影响一个月的生活。而对于一线防疫人员来说,这种压力和不确定性要大上数倍。没有经历这些的人们,应该试着感同身受。
今年,极端自然灾害影响着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生活,比如郑州7月的暴雨可能就是许多人对2021年的记忆点之一。年底,我们的同事任思远再次关注郑州,她发现,虽然暴雨发生在4个多月前的夏天,暴雨留下的痕迹仍随处可见。它可能是停在居民区里的一辆报废汽车,也可能是一个水灾后成立的物业委员会。灾后的郑州花了一个多月清除淤泥,但暴雨的影响远比淤泥难清得多,很多人的生活就此彻底改变,有的人至今还在犹豫离开还是留下。突如其来的灾害,往往会成为一座城市的记忆锚点。武汉人对这种感觉不会陌生。
我们还关注了今年夏天另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限电。和自然灾害一样,它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同样深远,而且范围更广。我们需要从宏观层面理解限电这样一个重要事件的形成逻辑,同样,也更应该关注宏观事件的“涟漪”,如何一层层传导到普通人身上。
不论是疫情、天灾,还是限电,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非抱怨或批评——或是为2021年打上阴影——而是出于一个简单的逻辑:每个人都是普通人,他们的生活应该被关注。
这显然也是各国政府的理念。在中国,2020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提振了疫情后的经济活力,2021年下半年,金融和税收优惠政策又投向了中小微企业,这些市场主体贡献了中国90%以上的新增就业。
Hard的第三层含义,指向商业社会的投资热点和发展方向。
2021年,半导体、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些技术上更硬核(hardcore)的行业成为今年的投资热点。五六年前,当互联网创业火热的时候,这些行业相对冷清,这种热点的转变在宏观层面被称为“脱虚向实”。
与监管一样,这种趋势也并非从今年开始。2018年,随着部分市场限制指向中国的“高新技术出口”,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部分核心技术本土化的速度必须更快。
钱开始涌向硬科技领域。有趣的是,长期关注这些硬科技领域的投资人并不习惯这种火热。大量同行的涌入,意味着更高的估值和竞争内容的异化。过去,这个行业的投资更看重对技术、公司、行业本身的判断,准确选择每个细分领域的第一和第二名、提供有行业特性的辅助,是投资机构的重点;但现在,相比研究和积累,争抢份额变成了最要紧的任务,即便标的是行业的第三、第四名,估值依然能飚到很高。而对于人才来说,这种火热意味着长期机会,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在这个市场将更受重视,也更有可能发挥价值。
当然,核心技术本土化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
11月22日,宁德时代取代工商银行,成为A股市值第二大的公司,仅次于贵州茅台——5年前,你可能很难想象一家民营的汽车零部件公司的市值能超越国有金融机构。
很多人将宁德时代的成功归功于中国的产业扶持政策,同时也有人质疑这种扶持造成了不公平竞争。
但其实,宁德时代是在德国汽车公司宝马的帮助下才进入汽车动力电池行业的。10年前,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与当时宝马的全球供应链负责人魏岚德(Johann Wieland)长谈一下午,其后便决定从消费电子行业转向汽车业。魏岚德后来成为合资公司华晨宝马的CEO。2018年,这家公司的德方股权比例从50%提升到80%,成为当年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典型案例。
所以,宁德时代其实是产业政策和对外开放结合的成果。如今受到关注的硬科技行业,同样也是如此。
对巨头的监管、对本土技术企业的支持、疫情带来的人员流动减少,以及尚未完全缓解的全球贸易关系……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容易让人产生疑惑:中国市场是否继续开放?甚至在社交网络上,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对外资品牌的某种情绪排斥。但其实,在任何场合,中国官方的表述都很清晰:“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与之同步的是另一个重要的概念:“高水平开放”,其核心是建立一套经济制度,更好地与全球通行规则衔接。
2021年恰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20周年。不夸张地说,人们如今所谈论的商业社会、本刊自创刊时所倡导的“明亮的商业世界”,很大程度上都是拜20年前立下的这一里程碑所赐。
2021年,中国也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后者倡导“更高标准的自由贸易规则”,如果中国最终加入,这一贸易体系将覆盖20亿人口和全球经济总量的30%。
站在消费者和普通社会公民的角度,我们毫无疑问应该乐见这种趋势。只有充分、公平的竞争,才能带来更好的商品、服务和生活。2021年足够Hard,但商业社会的底色并未被轻易改变。
2021年十大国内商业新闻
2021.01.29
海航集团破产重组
海航集团发布声明,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已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资产一度超过万亿的海航集团,因急剧扩张而债台高筑,新冠疫情更加重了其危机。9月27日,海航公布重整方案,它将成为由信托计划管理运营的持股平台,债权人可以分享重整后相关企业的运营及处置收益。集团旗下的航空主业和机场板块的战略投资方分别为辽宁方大和海发控股,投资完成后,二者可能成为公司控股股东。
2021.02.05
赴港上市潮延续
2020年的赴港上市潮延续到了今年,以2月上市的快手为首,港交所今年再次成为中国企业的热门上市地。今年前10个月,港交所新上市公司共76家,中国内地企业占67家。虽然数量相比去年有所减少,但募集金额同比增长15.9%,其中金额在100亿港元(约合82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大型IPO有6起,分别是快手、京东物流、百度、哔哩哔哩、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它们或是中概股二次上市,或是新经济企业。美国证监会对中概股愈发严格的限制,以及合规成本、估值风险等因素,让诸如喜马拉雅、Keep等公司今年都放弃了赴美上市计划,不过滴滴出行、知乎、每日优鲜等公司仍将首发上市地点选在了美国。
2021.03.24
“新疆棉”的连锁反应
H&M集团官网发布声明,因尽职调查变得越来越困难,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已决定暂停在新疆发放BCI棉花许可证,这意味着H&M将不再使用新疆棉花作为原料。此举遭到央视新闻点名批评,一日之内,就有48位艺人陆续与抵制新疆棉的品牌解约。除了H&M,耐克、阿迪达斯、优衣库等多家全球性服饰企业都是BCI组织成员。此次事件直接影响了它们的销量。4月,阿里巴巴平台上的阿迪达斯商店的销售额同比下降78%,耐克下降59%,优衣库也下降超过20%。大批内地消费者转向安踏、李宁等支持新疆棉花的国产服饰品牌。
2021.03.30
新造车潮
1月11日,百度与吉利双双宣布,正式组建智能汽车公司。3月,百度与吉利合资成立集度汽车有限公司,5个月后整车设计就已完成。滴滴出行、海尔等公司也在今年传出跨界造车的消息。但最值得关注的还是手机公司集体加入造车大军:3月30日,小米宣布正式进军智能电动车行业,8月底它还收购了一家自动驾驶技术公司;4月,华为深度参与的北汽极狐阿尔法亮相上海车展;同期,OPPO造车的传闻也屡屡传出。在智能手机市场增速持续放缓的情况下,国内手机厂商纷纷转向同样倚靠软件和电池的智能电动车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
2021.07.02
滴滴出行遭遇网络安全审查
6月30日刚刚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滴滴出行,立刻就迎来了国家网信办的审查,并因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App被应用商店下架。七部门随后针对其开展联合调查。据路透社报道,调查或在年底结束,届时滴滴将重新上架已整改的App,更新后的用户协议将明确指出公司收集哪些数据、数据的使用方式等,以确保符合11月1日生效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另外,滴滴或已安排100亿元用于支付公司可能要面对的罚金。目前,滴滴股价已从上市首日的800多亿美元腰斩至400亿美元左右,总裁柳青也曾传出或将离职的消息。
2021.07.05
苏宁易购股权转让
苏宁易购发布公告,拟将16.96%的股份转让给名为“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的有限合伙公司。新新零售基金二期是由江苏省与南京市国资委共同参与成立的南京新兴零售发展基金、华泰资管、阿里巴巴、海尔、美的、TCL、小米等10名有限合伙人出资组建。转让完成后,张近东在苏宁易购的持股占比从20.96%降至17.62%,仍为第一大股东。一周后,张近东辞任苏宁易购董事长。2016年至2019年年末,苏宁易购债务压力不断上升,负债率从49.02%上升至63.2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不断降低,从38.39亿元降至-178.65亿元。深圳国际此前也曾尝试接收苏宁易购23%的股份,但最终放弃。
2021.07.24
“双减”政策出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不再审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有机构也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文件发出后,新东方、好未来等相关公司的股价当天开盘下跌幅度均超过50%。其实从4月开始,国家监管机构已着手整治教培机构价格违法、虚假宣传等行为,“双减”政策的力度更是空前。目前,相关公司已陆续关闭占比很大的义务教育培训业务,并寻求向素质教育等方向转型。
2021.08.10
恒大持续出售资产纾困
中国恒大、恒大物业、恒大汽车联合发布公告,恒大集团正在与几家潜在独立第三方投资者探讨出售公司旗下部分资产。此前恒大已经多次传出资金困难。8月17日,许家印卸任恒大地产董事长;9月29日,恒大以近百亿元价格出售盛京银行股份;11月17日,恒大出售恒腾网络全部股权;恒大还一度尝试将恒大物业转让给合生创展,但随后终止了交易。此外,还传出恒大要向小米出售电动汽车部门的股份、恒大汽车拟出售旗下国能瑞典有限公司以及英国电动车品牌Protean等消息。恒大试图通过增发新股、打折售房、回笼商票、出售资产等多种手段缓解资金压力。
2021.09.20
北京环球度假区开园
这是全球第五座,也是迄今规模最大的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包含功夫熊猫、变形金刚、小黄人和哈利·波特等七大主题景区,37处骑乘娱乐设施和地标景点,80家餐饮和30家零售门店,以及两大配套酒店。自2011年以来,国内来京旅游人数一直增长缓慢,而环球度假区的开业让北京成为2021年下半年最火爆的旅游城市之一。要知道,2016年开业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8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400亿元。而位于四川的中国首家乐高乐园将在2023年开园。此外,上海乐高主题乐园也已于11月17日开工。
2021.11.08
反垄断升级
国家反垄断局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升格为副部级。今年的互联网反垄断力度也继续升级。先是2月7日,反垄断指南发布,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实施“二选一”,以及“大数据杀熟”等行为都被认定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4月10日和10月8日,阿里巴巴和美团就因此分别被罚款182.28亿元和34.42亿元,美团还须全额退还商家的独家合作保证金12.89亿元。此外,腾讯、百度、滴滴出行等公司也因违反《反垄断法》多次遭受处罚,腾讯还被要求放弃音乐版权独家授权权利。虎牙斗鱼合并案以及黑石收购SOHO中国的交易也因反垄断监管而终止。
2021年十大国际商业新闻
2021.01.02
疯狂的数字货币
2021年开年,比特币的价格首次突破3万美元。进入2月,由于特斯拉声明购买了总计15亿美元的比特币,其价格又迅速飙升,2月21日一度达到5.8万美元,一年内涨幅超过1300%。然而,受到投机者过多、美联储加息预期等因素影响,加上特斯拉停止使用比特币购车以及中国禁止金融与支付机构提供加密货币服务,此后比特币开始持续下跌,目前其价格已回落至年初水平。与此同时,非同质化代币(NFT)在今年受到追捧,其应用主要集中于数字收藏品、游戏资产和虚拟世界这三个领域。2021年上半年,NFT行业整体市值相较2018年增长已超300倍。
2021.01.16
全球第四大汽车公司诞生
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与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的合并正式完成,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就此诞生,有着45年历史的标致雪铁龙集团(PSA)退出历史舞台。原PSA集团首席执行官唐唯实(Carlos Tavares)担任Stellantis集团首席执行官。拥有14个品牌的Stellantis涵盖从微型车到重型皮卡各个细分领域,预计每年将产生超过50亿欧元的协同效应。
2021.03.01
日本雅虎与LINE完成合并
软银集团旗下的雅虎日本母公司Z Holding和LINE公司正式实施经营合并,成为日本最大IT企业。新公司用户总数约为1亿,搜索与社交媒体服务均为日本国内最大规模,同时还提供广告、电商、金融等依托于网络的服务。新公司计划到2023财年实现销售额2万亿日元(约合1200亿元人民币)、营业利润2250亿日元(约合135亿元人民币)。此外,软银集团会向合并后的公司投资5000亿日元(约合300亿元人民币),并计划推动双方的支付应用PayPay、LINE Pay的整合。
2021.03.23
全球物流大拥堵
一辆悬挂巴拿马国旗的重型货船在被誉为“全球海上交通大动脉”的苏伊士运河新航道上搁浅,完全堵住了占全球海运贸易总量12%的苏伊士运河,等到6天后这艘船重新浮起时,已有约450艘船舶滞留,造成亚欧乃至全球的供应链紊乱,这也是苏伊士运河历史上最严重的堵塞事故。而类似航运“黑天鹅”事件频发,加上疫情带来的国际油价上涨、集装箱租金上涨、人员轮换成本增加等因素,更导致全球物流拥堵成为今年的常态。最严重时,全球有101个港口出现拥堵,海运价格相比去年增长了10倍。
2021.05.26
亚马逊收购米高梅
亚马逊宣布收购好莱坞老牌电影公司米高梅。此次收购的整体价格为84.5亿美元,除去公司债务外的对价为65亿美元。这也是自2017年以137亿美元收购全食超市(Whole Foods)之后,亚马逊历史上第二大收购案。米高梅拥有庞大影库,包括经久不衰的《007》系列等经典影片。收购米高梅后,亚马逊的内容库中将增加超过4000部电影。好莱坞正在经历新一轮并购,以便与Netflix和迪士尼展开更好的竞争。此次收购,对亚马逊最大的价值是能与米高梅的团队合作,围绕一系列经典IP重新开发内容。
2021.07.20
商业太空游来了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搭乘自己名下的蓝色起源公司研制的“新谢泼德号”飞船进入太空,在失重环境下停留约3分钟后返回地球,与贝索斯同行的有其胞弟马克·贝索斯等4名乘客。同时,蓝色起源正式开始销售1亿美元的“太空游”船票。在6月的拍卖中,“新谢泼德号”上的一个座位曾以280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与之相比,维珍航空的太空游价格仅为25万美元,还包含一件宇航服。而7月11日,维珍创始人、70岁的理查德·布兰森也参与了公司第四次载人太空试飞。
2021.08.12
阿迪达斯出售锐步
阿迪达斯公司发布公告称,已与Authentic Brands Group(ABG)公司达成协议,以最高25亿美元的价格将锐步出售给ABG公司,整个交易预计将于2022年第一季度完成。2006年,阿迪达斯斥资38亿美元收购锐步,试图与主要竞争对手耐克抗衡。但锐步公司业绩不佳,投资者多次呼吁将其出售。ABG是一家2010年成立于美国的品牌开发及授权公司,拥有包括Aeropostale、Forever 21,以及Brooks Brothers在内的超30个品牌。
2021.10.28
Facebook更名为Meta
在Facebook Connect 2021大会上,马克·扎克伯格宣布Facebook改名为Meta,原来Facebook旗下的所有应用程序和技术都将被整合到这个全新的公司品牌里。Meta取自于元宇宙的英文Metaverse,这表明公司重点将转向实现元宇宙,帮助人们建立联系、寻找社区并发展业务。2021年第四季度,Meta已将财报分成两个部分:应用家族和Facebook Reality Labs。同时,Oculus品牌也被放弃,从2022年年初开始,VR头显设备Oculus Quest将改名为Meta Quest,Oculus App改名为Meta Quest App。
2021.11.09
通用电气等公司都要分拆了
通用电气公告称,将实施业务分拆,成立3家独立公司,专注于医疗、发电和航空。与此同时,东芝也计划在2023年前将公司分拆为3家企业,主营基础设施、装置和半导体存储器。此外,11月12日,强生宣布剥离旗下消费者健康业务,专注于制药和医疗器械。这些拥有百年历史的公司普遍崛起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凭借不断扩展的版图成为超大型跨国集团。然而多元化模式逐渐失效。自2008年以来,通用电气一直在收缩,东芝的财务水平也在不断下降,强生更是受到旗下婴儿爽身粉致癌事件造成的巨额赔偿的拖累。分拆不仅有助于缓解债务压力,也能使公司的战略更灵活。
2021.11.15
壳牌改名、迁总部
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宣布重组,计划放弃双重股权结构,把总部从荷兰迁至英国,并去掉在公司名称中存在了130多年的“荷兰皇家”字样。2005年,壳牌与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合并,在英国注册并在荷兰拥有税务注册地,荷兰一直对壳牌部分股票征收15%的股息预扣税,引发投资者不满。壳牌还被荷兰环保人士施加了减排压力,荷兰法院也要求壳牌向清洁能源转型。10月,荷兰最大的养老基金ABP在未事先公告的情况下,从其投资组合中剥离壳牌及所有化石燃料投资。
瓜分6666元现金红包!领取8%+理财券,每日限额3000份!关键词: 2021商业世界,HARD EN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