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上榜《中国企业家》杂志公布的“2021年度25位年度影响力企业领袖”榜单。了解冷友斌的人都知道,他惯打“硬仗”:经历了2008年的行业陷落、外资奶粉品牌的强势垄断、资本市场的恶意做空——飞鹤乳业都凭借“预见性”化危为安,甚至转危为机。这种“预见性”,既来自于冷友斌作为“老乳业人”的行业洞察,更来自于他对产业发自内心的敬畏。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乳业新发展阶段,将再次考验冷友斌运筹帷幄、决胜未来的智慧。
接下“飞鹤”
在黑龙江,那一望无际的国营农垦场里,很多人从小就见惯了养牛、挤奶。飞鹤乳业的创业团队就大多生于斯,长于斯。
2001年,黑龙江农垦总局决定整合旗下乳制品企业,计划将赵光乳品厂并入其他集团。这意味着,“飞鹤”品牌将会消失。
对于冷友斌和许多老飞鹤人来说,“飞鹤”就是他们一起养大的“孩子”,凝结着一代人的青春和心血。为了保住“飞鹤”,2001年,冷友斌带着100多人的团队,接下了当时面临被兼并掉的“飞鹤”,在齐齐哈尔市克东县成立了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一起接下的,还有1400多万元的债务。
当时的克东乳品厂厂房破败不堪,院内杂草丛生,车间四处透风漏雨,已经不具备生产条件。
一切从头开始。冷友斌和团队吃在一起,干在一起,不舍昼夜,争分夺秒,整改重建。不到4个月的时间,工厂改造一新,加工能力达到日处理鲜奶100吨。
“奶源革命”
当时,刚刚富裕起来的中国消费者越来越追求营养和健康。市场对乳品的需求出现井喷,中国乳制品的市场容量和行业产量逐渐增加,形势一片大好。
但是,高歌猛进中,却蕴藏着巨大的风险。2006年前后,中国乳业奶源普遍采用家庭养殖模式,奶源安全很难得到保障。潜在的危机让冷友斌忧心忡忡,他萌生了兴建大型牧场的想法。
当时的头部品牌都在拓宽渠道,抢占市场,投入大量资金打造牧场是行业内很多企业无法理解的。甚至,有业内人士嘲笑飞鹤不做市场和销售,反而去做农民的工作。
实际上,在那时,这条“奶源革命”之路困难重重。
当时,飞鹤连起步阶段的1400万元债务都尚未还清,而建设一个现代化牧场需要7亿到8亿元。钱,远远不够!况且,自建牧场,5年才能实现收支平衡。
东北有一句俗语“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大家都知道畜牧养殖的投入和风险。于是,开董事会讨论自建大型牧场时,7位董事,除冷友斌外,无一人支持,就连跟随冷友斌出来二次创业的员工也不理解他的想法。
但冷友斌坚持:牧场必须要建。“企业想要获得良性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奶源。”他说,“飞鹤所有做婴儿奶粉的奶,必须全部来自大牧场,这样才能保证产品安全。”
最终,对“品质”决无异议的坚守让内部达成了一致。2006年,飞鹤开始自建万头奶牛牧场,全力打造放心优质的奶源基地。
万头奶牛牧场建起来后,怎么管?当时国内没有先例可供学习参考。但飞鹤坚信,想要真正地把中国乳业做起来,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于是,飞鹤一边自己摸索,一边向国际牧业先进国家学习。先后引进了以色列、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先进的养殖技术和挤奶设备,并且花巨资聘请全球顶尖专家团队,因材施教带领本土团队,探索适用于飞鹤的大型牧场管理模式。
同年,飞鹤开辟行业先河,率先将饲草、饲料的种植及精饲料的加工纳入到整个产业集群中,从源头抓起,最终在北纬47度世界黄金奶源带上,建成了中国婴幼儿奶粉行业首个产业集群。
2008年,震惊全国的乳品行业三聚氰胺事件爆发。飞鹤以自有掌控奶源的优势成为极少数未受波及的企业之一,用事实证明了奶源管理和奶源基地建设的成功,也验证了打造产业集群模式的前瞻性和正确性。
截至目前,中国飞鹤拥有9个现代化智能工厂,7个自有牧场,7.2万头奶牛,近60万亩专属农场,实现了从源头牧草种植、饲料加工、规模化奶牛饲养,到生产加工、售后服务各个环节的全程可控。
信心重塑
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对奶粉安全的管控从单一的产品审查上升到了源头监管,以最严格的管理保障奶粉安全。
但在一定的时间内,国内乳业依然被三聚氰胺事件的阴霾笼罩,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度降至冰点。
冷友斌深思:飞鹤花费十多年时间去做源头、做产业链、做研发创新等基础工作,如何让消费者看到国产奶粉对质量的严格把控,重拾信心?
此时,恰逢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全面实现“两化”融合。对于冷友斌而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就意味着飞鹤全产业链安全可追溯优势和消费者深度服务的结合。由此,飞鹤开始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2012年1月,飞鹤上线试运行全产业链可追溯系统;3月,正式对消费者提供溯源查询服务,在食品行业率先开启信息化溯源,推动了消费者的信心恢复。这一年,亦被视为全行业的溯源元年。
随后,飞鹤通过开放工厂、开设“云溯源”直播互动等方式,让消费者零距离了解全产业链。2018年至2020年,飞鹤工厂累计接待消费者参观数十万人次。2020年“云溯源”直播,累计观看量达1.8亿人次。数千万消费者透过屏幕看到飞鹤产业集群,见证从一株牧草,到一滴牛奶,再到一勺奶粉的新鲜高品质。
科研创新
飞鹤一直支持和倡导母乳喂养,而对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得到母乳喂养的宝宝,飞鹤长期重视、坚持对于中国母乳的基础研究,集结来自国内外的前沿技术人才,致力于为这些宝宝们提供更贴近母乳、更适合其体质的婴幼儿配方奶粉。
技术工程师出身的冷友斌,骨子里带有科研创新的基因。他深知,必须依据中国母乳结构特点研发产品。
从2016年到2020年,飞鹤基本每年新增一个外部高水平研发平台——朱蓓薇院士团队、北大医学部、哈佛医学院、农科院奶业创新团队、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等等,5年间,研发投入增长10多倍,研发人员扩充了3倍。
为了填补中国母乳研究的空白,在2009年的“863计划”中,营养强化食品的研究与开发专项提出要建立中国母乳数据库。在这个课题上,飞鹤作为参加单位之一,承担了黑龙江、北京这两个地区母乳的采集和检测任务。自此,飞鹤开始建立规范的母乳采样、检测标准,开始着手建立企业自己的中国母乳数据库,正式开始科学、系统地研究中国母乳。
以后的十数年间,飞鹤科研团队不怕坐“冷板凳”,一直脚踏实地向着“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方向迈进,逐步建立了地域广、数据大、维度多的中国母乳数据库。
截至目前,飞鹤母乳数据库已有近20000个样本量,覆盖国内27个省份。在此基础上,飞鹤对中国母乳的研究,也从最初的成分分析,深入到了活性、比例、动态变化等方面。更关键的是,经过10多年的系统研究,飞鹤已经确立了中国母乳谱系研究和CHMP中国母乳计划两种技术路线。
2016年起,飞鹤开始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开展科研合作,探索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特殊健康状态人群的精准配方。2021年5月,双方合作升级,成立了“北大医学——中国飞鹤营养与生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持续对中国母乳开展精细化研究,并围绕全生命周期、全人群开展营养研究。
2018年12月,飞鹤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团队携手成立中国首家乳品工程院士工作站,围绕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的核心原材料,进行制备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探索,以实现婴配粉原配料的自主掌控。
2019年开始,飞鹤与中国农科院奶业创新团队建立飞鹤婴幼儿配方奶粉全产业集群创新中心,专注于婴幼儿配方奶粉奶源提升,将科研创新贯穿于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
在科研创新上,飞鹤孜孜以求。目前,在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都形成了成果输出、技术落地、产品迭代的良性循环。
冷友斌表示,未来,飞鹤还将与更多高水平研发团队一起,共同开展研究,并推动学术成果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推动民族乳业持续发展。
从力排众议进行产业集群建设,到执着于科研创新,似乎在每个面临变革的紧要关头,冷友斌都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如他所说:“在中国婴配奶粉的发展历程中,每次决策都是冒险,一旦失败就没有任何挽回余地。但是整体上来讲,飞鹤乳业走的每一步、做的每一个决策都没有离开正确的轨道,这样才一步步走在了行业的前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