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种感觉:提起工厂,想到的是流水线、螺丝钉;提起大厂,想到的则是互联网、高薪、高学历人才。
记得刚工作那会儿,一位朋友考进了一个“给户口”的大企业。但是这个企业要求应届生第一年要进工厂车间实习,被安排的工作就是组装收音机。那段岁月并不好过,他挂在嘴边的话是“拿到户口我就走”。
那个车间就是很符合传统印象的工厂车间,工作就是在流水线上敲敲打打。我那位朋友也是985硕士毕业,这个工作环境对他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也是意料之外的,所以这段经历对他来说即便不是“煎熬”,但也绝对是场锻炼。
其实,我那位同学当年最难受的事,并不是工作环境一般,而是专业知识完全在那个环境里没有价值。他学的是文科专业,完全无用武之地,每天都是和工长和工友计较谁上班的时间长一点、哪天的夜班费忘了算,感到的是一种“价值真空”。这种对自信的磨灭,恐怕比单纯的苦与累更难熬。
不过,今天看到一个消息,却和我这位同学的经历大不同:研究生、博士生开始青睐工厂,一些程序员主动离开大厂走进工厂。消息的来源是,12月3日,有知名新能源企业在宜宾开展招聘,吸引了大批求职者,现场人山人海,热闹程度堪比春运,而不少岗位就是在工厂里。
是的,新兴产业的崛起,高新科技制造业的发展,工厂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加入。
报道中还采访了几位在工厂上班的海归,他们也很满意自己的工作。他们穿着工厂的蓝色工作服,但工作内容似乎和白领没什么区别,主要是技术工作,看看仪表盘、记录专业数据等。他们手上拿着的是纸、笔和平板电脑,而不是锤子、螺丝刀。
这已经不是我同学当年的那个工厂了,这完全是个技术化的高精尖工厂,它足以匹配高学历人才理想中的工作环境,何况待遇还颇为可观。所以,“离开大厂进工厂”,一点也不奇怪,只要工作环境、内容、待遇,能够和专业背景相匹配,那么进工厂、进大厂都是正常的。
重新走进工厂,绝不是一种劳动力“返祖”,而是随着产业升级,实体经济往高精尖发展,制造业的吸引力不断提升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此外,人口红利逐渐减弱,未来的趋势大概率也应该是工厂跟随人才的需求,而不是反过来。既然人口素质整体已经高学历化,这也在倒逼工厂升级,不断高层次化。如果还停留在低权益保护、低技术含量的传统面貌,未来只怕很难招人、也很难发展了。
当然,客观来看,“离开大厂进工厂”这种现象,恐怕还谈不上普遍,毕竟新闻报道里的企业是行业内翘楚,各方面条件都十分过硬。像我那位朋友,最后还是离开了那家企业,换了一家金融公司。
只是希望这则新闻,能够给广大实体经济创业者一些启示:要是想把人才从大厂里挖出来,其实也没什么不可能的。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打工人的诉求其实都是类似的,不过是更人性化的工作环境,更技术化的工作内容,更具前景的职业未来。只要提供了这些,“天下英雄入吾彀中”不是什么难事。
关键词: 离开大厂进工厂,会成常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