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近年来,从电影《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收获口碑票房双丰收,到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等频频现身热搜,一大批主旋律影视作品纷纷“出圈”。在视频网站的弹幕、留言中,在各类社交网站上,社会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关于主旋律作品的讨论越来越多。主旋律影视作品获得观众认可的密码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不必讳言,曾经有一段时间,主旋律并不是一个观众喜闻乐见的标签。一些主旋律电视剧在创作中只强调主流价值的表达而忽视了艺术性与观赏性;部分主旋律电影漂浮在半空中,剧情浮夸、角色悬浮、创作态度浮躁,或者人物脸谱化、故事概念化、台词说教化;饱受诟病的“抗日神剧”更是将魔改、乱改、瞎改作为“潮流”,让人不堪卒看。
实际上,主旋律从来不缺精品力作和经典佳作。诞生于半个多世纪前的红色经典影片《英雄儿女》,上世纪90年代的《大决战》三部曲、《横空出世》,近年来的《人民的名义》《大江大河》,这些作品凭借扎实出色的故事题材、赤诚鲜明的家国情怀、富有感染力的角色表演收获了良好的口碑。“观众从来不会排斥主旋律,他们排斥的是那些不接地气的、粗糙的、不严谨的作品。”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
如今,主旋律标签所代表的意涵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从《中国机长》打造的1:1模拟机舱,到《长津湖》超大规模的军事装备准备,再到《觉醒年代》逼真还原历史场景的服化道……更高品质的视觉呈现和更加真实的沉浸感,不仅让好故事有了更好的载体,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不断提高的制作水准、日益进步的影视工业,将历史长河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气贯长虹的精神以及人民群众正在上演的波澜壮阔的活剧更好地呈现出来,赢得观众的共情与共鸣。也就不难理解,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这些重要时间节点,主旋律影视作品异彩纷呈、接连成为“爆款”,背后离不开观众对历史和现实更加深刻的体认。
如果说“越来越好看”抓住了观众的眼球,那么“越来越用心”则俘获了更多追剧人和观影者的心。一系列热播的主旋律影视作品,遵循生活的逻辑对人物进行塑造、深入人物的心灵对角色进行挖掘,让一个个有血有肉、真实而鲜活、具有生命质感的人物形象从平面的历史中走出来,走进观众的内心。例如《革命者》中的李大钊,去澡堂洗澡会给其他人唱戏助兴,闲来无事便带着孩子出去郊游,这样的形象无疑是可亲可近可感的。
展现生活的细节不意味着排斥伟大,强调普通人的情感更不是解构崇高。在历史和真实的背景板下,人物的徘徊与探索牵动人心,面对民族大义、国家危亡时的抉择和牺牲更能扣动心弦。这种基于生动的细节、丰富的故事和生活基础塑造出来的角色,凸显出真实的艺术张力和崇高之美。这样的主旋律作品,见人、见事、见精神,更重要的是,观众从中看到了创造者对历史、艺术和创作的尊重。
这几天,“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发布,“破防”位列其中。即将过去的2021年,主旋律影视作品留下了许许多多让人“破防”的瞬间:《功勋》的《无名英雄于敏》单元中,于敏在得知氢弹试验成功后舒展国旗、长久伫立;《我和我的父辈》第一幕《乘风》篇里,冀中骑兵团的将士们跨马提枪向侵略者发起冲锋;电影《长津湖》的经典台词,“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一个个引发观众深厚共情的画面,在反复的讨论和二次创作中定格为经典。
我们期待,越来越多主旋律佳作不断涌现,更好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铭刻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抒写凯歌以行的时代先声。
这正是:创作用心用情,方能精益求精。
(文丨张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