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如果教室的窗外就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水上森林,该是多么惬意——野鸭在池上游弋,鸟儿在林间鸣啭,时不时舒展翅膀,掠过枝头,捎来自然的气息……去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松江云间小学迎来了第一批学生。孩子们惊喜地发现,新校园竟和一片森林秘境为邻。
然而,学校所在的广富林地区这两年导入了大量人口,孩子们听说,校园旁的空地上可能很快就要造起一座新学校,让更多小朋友们就近入学。他们担心,这片乐园,会不会也有一天会消失?
带着担忧,小萌娃们在老师帮助下,给松江区教育局写了一封信。新学期伊始,好消息传来——孩子们的心声,被听见了!新校园规划中,设计师叔叔阿姨正想方设法,把这片沪上中小学校园里罕见的湿地,努力保留下来。
“云间湿地”成户外教室
“我看到了真实的白鹭、野鸭和很多湿地的植物,这比我在百度上看到的图片真实多了,有的时候,我们在操场上运动的时候还能看见有鸟儿在操场上玩,我们的学校就像在公园里一样……”
“湿地在我们学校旁边,空气都是新鲜的,课间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在教室里看看书,还可以在窗口看一看湿地,每天都有新发现。”
“所以,能保留这一片湿地吗?不要在这里建造其他的建筑,把这片湿地变成我们小学生探索自然的场地。”
字里行间,今年升入二年级的小男孩李宗芃流露出对这片湿地的喜爱。
在上外云间小学,记者见到了李宗芃和他的小伙伴们。
出校门右转,首先经过的是一片校园西侧的责任田,蓝天下,棉花、玉米和花生郁郁葱葱,都是一副努力生长的样子。再一转弯,校园北侧便是一片原生态的水上杉树林,成为校园和辰花公路间的天然屏障。阳光从林间穿过,黑水鸡一家慢悠悠地在水面上穿行;池鹭笃悠悠地站在横木上,旁若无人地晒着太阳,几只白鹭则呼朋唤友站上枝头。
孩子们带来了彩笔、彩泥和画笔。在年轻女老师卢沁的保护下,他们轮流站上小板凳,通过立式望远镜,捕捉着每一个动人的画面。
“发现这片湿地,老师和孩子们都很兴奋!”校长沈君告诉记者,“云间”是松江的旧称,师生们很喜欢这个美丽的校名,也将身边的这片湿地命名为“云间湿地”。去年开学后不久,一次关于湿地的项目化学习在这个全新的校园开始了。什么是湿地?如何保护身边的湿地?理想的湿地应该是什么样的?带着问题,孩子尝试着做“湿地科学家”“湿地探险家”和保护湿地的“小卫士”。美术、自然、数学、英语、音乐等不同学科老师各展所长,将湿地主题融入学科学习,教孩子们用彩泥制作湿地模型,绘制动物栖息地地图,制作云间湿地公园规划预算表,排演一出湿地保护舞台剧。在师生眼中,湿地成了独一无二的教学资源。
几易其稿努力保留绿洲
一年多的朝夕相处,孩子们对教室窗外的这片风景有了很深的感情。沈君看到,每天清晨,很多孩子一到学校就爱趴在窗口,寻找小动物们的身影。
然而,城市快速发展和自然秘境保护之间,难免存有矛盾。根据最初规划,连同湿地在内的46亩土地,计划建造一所可容纳35个班级的公办小学。在设计图纸上,12亩的湿地所在位置,是学校运动场所在地。
“这片湿地是大自然的馈赠,只要有可能,我们都想把湿地保护下来!对孩子们来说,这也是最好的生态教育。”松江教育局副局长干善军介绍,今年暑假,为了达成孩子们的心愿,松江区教育局在区发改委、区规划资源局、区绿容局等多个部门支持下,联系多家设计单位现场走访“比稿”,希望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操场一定要有,教室也不能少,空间哪里来?设计师想到的办法是——“上天入地”。首先便是拓展出地下空间,将所有停车区移至地下。然而,当设计师还想让教学楼“长高”一点时,却碰到了麻烦——根据有关规定,上海各类小学的主要教学用房不应设在四层以上……经过考量,设计师将会议室和教职员工办公室等往上移,虽然大人要多走路,但孩子的学习空间仍能得到保证。
“嗯,心定了!”拿到几经更改的新图纸,干善军感叹,校园的“灵性”留住了!几经腾挪后,校园变得更紧凑,12亩湿地绝大部分得到了完整保留。“可能湿地里还有少部分树木需要移植,我们打算在校园其他空间为它们找到合适的位置,让树木继续和孩子们共同成长。”干善军说。
有趣的是,孩子们也正尝试用所学的知识,为“云间湿地”做出未来规划。“嗯,湿地当中要有一条走廊,可以近距离观察湿地。旁边是我们的游戏区,旋转滑滑梯上有一个瞭望塔,秋千上爬着藤蔓,散发着清新的味道……”女孩陆云舒的规划充满各种巧心思,她还提出,要在湿地和棉花地里挖一根水渠,“这样雨水太多就能流到池塘。”李宗芃被同学们票选为“金牌规划师”,他特意在规划图里画出了明显的分类垃圾桶标识,“这样才能保证这片湿地一直干干净净。”
“不要投喂动物”“不要钓鱼”“不要吸烟”“不要摘花”……卢沁则从孩子们为湿地设计的标牌中,看到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更看到了他们的思考和成长。
首席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