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淼
创新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模式,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环境问题发现机制,精准有效排查整治各类环境问题,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020年8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的实施意见》以来,浙江省各级各部门积极推进问题发现机制落地生效,印发实施举报奖励办法,开展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强化非现场执法手段应用,加强自动监测监控设施建设,不断提升问题发现精准度和执法效能,发现并整治了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
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要看到,受制于当前人员力量、装备不足等困难,发现问题的现代化手段运用不够充分,精准预警溯源监测监控能力还不足,环境问题还难以实现实时精准监控。在现有条件下要解决好这些难题,数字化改革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今年以来,浙江省依托数字化改革,坚持数字赋能、整体智治,注重传统手段和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全面构建“人眼”“机器眼”“天眼”“后视眼”一体化的“千手千眼”监控网络,推动提升环境问题智能化和专业化发现能力,切实将《关于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的实施意见》落到实处。
“人眼”高效协同、闭环管控
通过完善工作机制,打造相应场景应用,不断提升人员巡查等传统渠道的问题专业化发现能力,实现环境问题的全过程闭环化管理。
提升监管力量问题发现与高效协同处置能力。推进监管执法人员、基层河湖长、网格员和义务巡查员等现场巡查机制等工作机制流程重塑,实现问题快速发现上报和跨部门协同高效处置。比如,嘉兴市通过建立“三大十招”工作机制和智慧平台,做到群众举报查、网格长查、暗访回头查、主管部门条线查、曝光媒体查、环保组织民间查、无人机高科技查、县级交叉查、公检法环联合查、重点区域盯住查等,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传并协同处置,实现环境问题发现得了、处置得好。
提升企业环境问题自查发现能力。开发流程化的自检场景应用,引导企业自主开展智能化巡查和落实问题整改,提升企业环境管理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比如,湖州市探索建立了企业“自巡查”系统,由企业环境管理人员扫描产治污设施二维码,自主对主要生产设备、治污设施进行巡查和数据上传,并运用模型对自巡查数据分析,将可疑问题推送给企业自查或执法人员现场检查。
提升公众监督联动发现能力。健全违法举报奖励制度,拓宽便捷化举报渠道,推进公众监督与现场执法联动。比如,丽水市通过开发场景应用,公众可通过手机端等实时举报可疑环境问题,平台研判生成检查任务,推送至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执法等部门协同处置,对于查实的环境问题按规定给予奖励。
“机器眼”实时感知、精密智控
依托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企业工况监控网络、重点区域视频瞭望体系、各类保护区电子围栏体系和工业园区环境立体监控网络等形成生态环境感知网络,并通过数据综合集成和场景应用建设,实现环境问题智慧分析和实时预警。
一是加密生态环境质量态势感知网络。增加乡镇小微水站和空气站,重点水质断面和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站,物流通道环境空气、清新空气网络和大气组分监测网络等,增设生态状况观测点,加强对环境全要素数据综合集成,精准感知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二是完善排污企业智能监控网络。进一步扩大污染源和入河排放口自动监控覆盖面,综合视频监控等手段,加强异常数据智能分析。通过采集企业生产设施、治污设施以及整体用水用电信息,对企业工况实时监控,对企业产污、治污、排污等实施全过程监管。
三是构建地面动态识别预警网络。借助人工智能、视频图像、人脸识别等技术,结合视频监控网络,植入场景算法模型,实现对重点区域实时动态监控,部分地区也已在探索。比如,杭州等地建立高空瞭望系统,依托铁塔等制高点建设视频探头,对于宽阔区域内的秸秆垃圾焚烧、冒黑烟、固废倾倒等情况实时监控捕捉。衢州等地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动监测设施等易受到人为干扰的区域建设电子围栏,对人员闯禁等精准捕捉和智能识别,有效解决人工巡查盲区问题。
“天眼”广域筛查、动态守望
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对区域生态状况变化、大气环境变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发活动、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秸秆焚烧、黑臭水体等领域监测监控。目前,已建成的浙江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平台,以及丽水市的“天眼守望”应用平台已全面应用于环境问题发现。
实现生态状况变化跟踪监测。定期对全省林地、湿地、农田等生态状况变化情况进行信息提取,对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测,及时发现生态空间破坏情况。
对环境变化进行预测预警。通过大气网格监测筛选出浓度值持续较高的热点网格进行重点监管,根据河段监测变化和水质参数反演开展水质分析预警,及时发现潜在污染源。
开展环境问题动态监控。利用高分卫星影像对裸地、农田等重点区域进行遥感监测,大范围筛查疑似固废堆场;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土地开发、建设项目等进行监测和卫星影像对比,核查有无违规开发建设活动;对入河排污口、化工园区周边等重点区域的卫星图片进行对比,筛选疑似高污染水域,快速发现违法线索。
“后视眼”集成分析、精准溯源
通过信息综合集成、大数据分析和利用新监测技术手段,对环境问题开展溯源分析,精准查找问题源头。
建立生态环境质量溯源体系。正在升级改造的浙江省大气环境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和地表水水质预测预警平台,将综合气象、水文和污染源整治等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在实现精准预测预报的同时,也能实现对异常数据的精准溯源。衢州建设的“碧水提质”场景应用,理清了监测站点、水系、周边污染源等关联关系,通过大数据算法分析锁定可疑污染源的范围,分析污染物迁移与分布规律。
建立重点区域新监测技术溯源体系。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水质指纹溯源等技术,建立水质指纹数据库和溯源预测平台,通过监测数据实时比对,实现快速锁定疑似污染源。
建立智能监管场景应用体系。实施涉及企业监管的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共享、业务协同和集成应用,打造智慧治理新平台新模式,指导企业自觉守法。如杭州市已开发上线的“环保智管服”场景,详细梳理企业全周期事项,通过杭州市公共数据平台全面采集涉企的在线监控、执法检查、用电数据、信访投诉、信用管理等信息,通过数据协同分析,精准回溯企业环境管理情况,实现智能服务与分类监管。
作者系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