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6日讯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有关“海洋碳汇”的话题受到关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特别指出,要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其中,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维护发展海洋蓝色碳汇、稳步提升海洋碳汇能力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工作。
8月26日,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海洋碳汇建设:一是发布实施《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积极推进海洋及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与适应气候变化协同增效、推动监测体系统筹融合等一系列重点任务。二是将提高海洋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有关工作纳入《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系统部署相关重点任务。三是结合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等重大治理行动,督促地方加快实施海洋生态恢复修复。四是组织实施海洋碳汇监测评估,开展海岸带碳通量监测,加强有关监测评估能力建设。
据张志锋介绍,下一步,生态环境部拟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海地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海洋应对气候变化监测与评估,组织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监测评估、重点海域碳储量监测评估,加强缺氧、酸化等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的监测预警。二是推动海洋减污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增效,通过削减和控制氮磷等污染物排海量,持续降低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水平,以此缓解气候变化下海洋酸化、缺氧等生态灾害风险。三是增强海洋生态系统的气候韧性,将碳中和与适应气候变化指标,纳入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监管范畴,探索以增强气候韧性和提升蓝色碳汇增量为导向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