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立足新发展阶段,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不久前发布,我国将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当中考虑,促使中部地区实现绿色崛起。本报从今日起开设《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栏目,刊登中部地区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部新征程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
◆本报记者 喻妙 通讯员 章单伟 魏巍
浩浩长江水,巍巍黄鹤楼。
近年来,湖北省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增量和变量上下功夫,努力建设长江中游生态保护屏障和绿色发展增长极,经济发展“含绿量”“含新量”不断提升。
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数据显示,2008年、2012年、2016年、2019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突破1万亿元、2万亿元、3万亿元、4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七。“十三五”以来,湖北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多年稳定在7.8%左右,居中部地区第一。
在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的同时,湖北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引领倒逼作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5年来,累计完成沿江400多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取缔长江干线和汉江干线各类码头1700多个,取缔长江泊位1300多个;大力实施留白增绿,腾退岸线近150公里,长江岸滩岸线生态复绿面积800多万平方米……
通过积极探索,湖北率先在全国实施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分类管理制度,全省共有1485家企业及项目纳入2021年度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基本建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83个县市区初步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勇担第一批低碳建设试点重任。目前,湖北碳市场交易规模、连续性、引进社会资金量、纳入企业参与度等指标居全国前列,打造了全国碳市场的“湖北样板”。截至5月31日,湖北碳交易二级市场累计成交3.48亿吨,占全国50.40%;成交额达81.52亿元,占全国55.69%。企业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47万吨,年均下降约2%。
“十三五”末,湖北省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改善。13个国考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87.5%,较2015年增加17.4个百分点,PM2.5累计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40.3%;省控河流水质优良比例达93.9%,较2015年提升7.3个百分点,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可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4%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建成“支点”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成“支点”,成为中央赋予湖北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
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6月21日,湖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新时代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实施意见》,奏响了牢记嘱托、奋力建设“中部支点”的集结号。
全会提出主要目标:到2025年,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中,绿色发展走在前列,美丽湖北、绿色崛起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到2035年,形成与“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相适应的综合实力、战略功能和体制机制,美丽湖北基本建成。
为推进湖北省建成“支点”的重任,全会提出了8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一条就是加快建设美丽湖北,率先实现绿色崛起。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全面绿色转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清水北送”,推动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绿色崛起。
汇聚强大绿色合力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吕文艳表示,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将迎难而上、克难奋进,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积极建设中部绿色崛起先行区。
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湖北省将牢牢把握“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要求,有序推进重点行业、地区分批次达峰。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大力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引导全民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湖北省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契机,推动加快解决一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不断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污染防治长效机制。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统筹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保障水质稳定达标。
系统实施长江保护和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快实施沿江化工关改搬转治绿、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等“6+4”攻坚提升行动。建立以“三线一单”为基础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完善以“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为骨架的生态安全屏障。
着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接下来,湖北省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生态环境“放管服”改革,完善落实审批、监管正面清单,做好重大项目建设环境要素保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收官生态环境垂管改革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执法长效机制。积极推动长江、汉江、清江等流域上下游建立完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保护协作体制机制。加快长江大保护一期智慧管理平台建设,整体提升环境治理数字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