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汽车芯片经销商哄抬价格的问题遭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立案调查。8月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称,针对汽车芯片市场哄抬炒作、价格高企等突出问题,市场监管总局已于近日根据价格监测和举报线索,对涉嫌哄抬价格的汽车芯片经销企业立案调查。受监管消息影响,3日收盘时,46家半导体股全线下跌,国民技术、北京君正等个股跌超10%。
严查囤积居奇哄抬价格
市场监管总局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关注芯片等重要商品市场价格秩序,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
此次监管的出手与全球自去年以来便陷入的芯片短缺问题息息相关。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在1月初的新闻发布会上曾谈到:“随着社会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集成电路作为智能设备最关键的组成部分,需求持续旺盛,特别是疫情带动了线上交流需求,对数据中心服务器和智能终端芯片的需求快速上升,全球主要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均出现产能紧张的情况。”
如德国芯片巨头英飞凌3日表示,由于最新一波疫情干扰到工厂生产,芯片库存触及历史最低水平,公司正在不断增加更多产能。
随之而来的是芯片价格的一路上涨。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厂商相继调涨报价,部分涨幅达30%。加之分销商在其中囤货、炒货,到了车厂手中,芯片价格已上涨10倍、20倍甚至上百倍。芯片涨价也导致了资本市场对芯片板块的关注,今年4月30日至7月30日,芯片板块累计上涨约51%。
芯片短缺也对汽车产销产生影响。今年以来,福特、丰田等多家车企均公开表示,将通过减少生产来调节产能,以应对芯片供应问题。
市场普遍预判,汽车芯片短缺将是长期性难题。根据全球主要芯片供应商反馈,若短期不出现意外,芯片的交付周期普遍延迟6个月。
有利于理顺价格体系
在“芯片荒”导致价格乱象的大背景下,此次监管出手整治将对行业产生何种影响?对此,业内人士预计,监管出手整治或将有利于理顺汽车芯片价格体系。
从市场监管总局的公告来看,本次矛头指向芯片的中间流通环节。近段时间,不仅中小厂商饱受缺芯涨价困扰,呼吁抵制恶意涨价,也有龙头公司诉诸司法途径寻求解决。
就经销商等中间环节参与“炒货”问题,有业内分销人士指出,这种短期炒作行为很难长久。因为未来价格一旦回归正常,下游客户马上就会替换掉曾经囤货炒作的代理们;至少分销环节来看,“即便现在缺货,我们的库存也只会控制在1-2个月水平。”
从上市公司业绩来看,A股芯片分销商业绩普遍向好。以龙头公司深圳华强为例,公司预测在5G、物联网技术加速普及,以及国产替代进程不断深化等因素推动电子行业景气度持续走高,公司各项业务的竞争优势得到进一步体现和强化,上半年公司盈利近4亿元至5亿元,同比增长40%-80%。
“缺芯”汽车企业展开自救
芯片短缺与全球疫情暴发且持续时间长相关,但也反映出我国芯片自研率低的问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叶盛基在6月19日的中国汽车论坛上谈到:“当前,我国各类芯片中,MCU(微控制单元)芯片最为紧缺,国内MCU芯片企业最为薄弱。截至目前,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为15%,其中,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5%。”
记者注意到,在政策层面,我国多次发文促进芯片行业发展。与此同时,面临芯片风波的汽车企业也实施了多项举措。汽车分析师、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表示,“车企也有多种化解缺芯危机的方式。比如改变生产节奏,通过减少产能来避免缺芯;有些车企把一些低端车型停掉,把空出来的芯片交给高端车型来生产;还有些车企,比如特斯拉宣布自己筹建芯片工厂;一些车企比如特来电,通过参股、和芯片企业合作,来避免缺芯。”
羊城晚报记者 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