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学期末不再考英语 目的何在?
时间:2021年08月06日 14:45:20 中财网 |
近日,上海市教委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21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要求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要严格按照中央和本市有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工作、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要求,加强教育管理,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致力于整体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于“双减”,舆论普遍关注如何治理校外学科培训机构,却对校内减负关注不够。上海市对中小学提出的教育教学要求,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探索。
上海市此次新政引发舆论关注的是三项针对学科统考统测、联考月考的“严禁”。按照规定,连初二时的区统测、联考月考也是被禁止的。这得到部分家长的支持,也有不少家长更为焦虑。支持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就不应该有那么频繁的考试,这会令孩子和家长陷入考试焦虑、分数焦虑中,而部分家长质疑,禁止区统测,可中考是按考生中考成绩在区里的排名录取,未来高考更是按考生在全市的排名录取,家长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定位情况,不是更焦虑吗?
这是在执行规定时必须直面的问题。其实,早在2004年,上海市就曾经宣布在全国率先取消小学阶段的期中考试,学生成长记录册只标注“优秀、良好”的考查等。但落实效果并不好。随后,2012年,上海市再次出台规定,严禁中小学生参加联考或月考,小学阶段不再进行期中考试或考查。2018年,上海市规定,一年级不留书面作业、每天保证1小时的体育运动、四至八年级(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二年级)严禁组织其参加月考和联考,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
禁止区统测、月考和联考,其意图是很明确的,就是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家长的焦虑,有统测就有区内学校的校际排名,以及对教师、学生的排名,这会刺激唯分数论。但是,部分家长并不欢迎这一做法,甚至向教育部门要求进行考试并公布分数、排名,是因为示范性高中录取学生是要看中考科目的总分、排名的。平时减少测试,不公布排名,由此还被质疑为“掩耳盗铃”。
这也是我国一直给学生减负,可学生学业负担却一直未有效减轻的重要原因。只有改革中高考录取制度,如中考不再按全区考试排名录取学生,才能让家长和学生不再关注区统测。上海市于2018年启动新中考改革,将于2022年实施新的中考录取政策,其最大亮点,就是增加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招生的比例,规定示范性高中将50%到65%的招生计划用于名额分配,其中70%直接分到相应的初中学校。这些名额在各初中校内由学生进行竞争。显然,提高示范性高中指标到校的招生比例,会一定程度淡化学生、家长对区排名的关注。另外,从2020年起,上海市已经全面实行公民同招、电脑摇号录取政策,不再有民办初中的小升初测试,小学阶段的考试成绩也就在升学中不派用场了。
这是与“双减”意见吻合的。“双减”意见提到,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各地要积极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依据不同科目特点,完善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杜绝违规招生、恶性竞争。
当然,也需要意识到,由于示范性高中还有在全市、全区内由学生竞争的招生名额,以及高中阶段还有普职分流,加之高考主要还是按高考科目总分排名进行录取,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家长的焦虑还是客观存在的。要把学生和家长从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在抓学校规范办学的同时,必须深入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