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通过在智能终端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章程 通讯员宁沁宜、吴锦燕)暑假期间,一名年仅10岁的男童用父亲的手机为游戏充值,花费3万多元。父亲知道后,一纸诉状告上法院,要求游戏平台返还充值钱款。记者昨日从广州互联网法院获悉,法院在审理本案过程中发现了游戏实名认证不规范的问题,因此对涉案游戏平台发出司法建议书,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游戏平台账号实名认证形同虚设
2020年7月31日至8月31日,正是暑假期间,10岁男童小沈(化名)用父亲的手机玩了多款热门游戏,并偷偷为其中某款游戏频繁充值,累计充值38973.5元,单次充值金额最高达648元。
小沈的父亲发现后,以小沈的名义诉至法院,请求涉案游戏平台返还小沈的转账充值钱款。日前,经过广州互联网法院的调解,涉案游戏平台一次性向小沈返还充值款项30000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审理本起未成年人游戏充值案的过程中,经办法官朱晓瑾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游戏账号实名认证的姓名与身份证号码无法匹配。经查,认证的姓名系小沈父亲的姓名,而身份证号码则是小沈母亲的证件号。
法院发出司法建议书
法院认为,游戏用户认证姓名与身份证号码不匹配亦可认证通过,说明该游戏平台的游戏账号实名认证形同虚设,在限制未成年人充值方面无法发挥应有作用,违反了国家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相关规定。
为此,广州互联网法院向涉案游戏平台发出司法建议书。法院表示:“因贵司运营的游戏中存在游戏账号实名认证不规范的问题,进而导致贵司无法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充值等问题。”为有效遏制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过度消费等不良行为,保障网络游戏用户的合法权益,广州互联网法院向该游戏平台提出了改进建议。
据悉,涉案游戏平台收到司法建议书后,及时回函并拟推出以下改进措施:严格校验实名信息真实性,对于之前实名注册不合规的账号,登录时强制要求用户重新进行实名认证,用户进入游戏时需先进行实名登记,否则不允许进入游戏。
法律知多点
未满16周岁 不得注册网络直播账号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提高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通过在智能终端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同时,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此外,依据法律规定,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
司法建议
严格执行实名认证
法院对游戏平台的具体建议包括:
严格执行实名认证注册制度。所有上线运营的游戏须全部接入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
积极排查、消除隐患。鉴于涉案游戏实名认证出现的问题,游戏平台应配备“专业部门”“专门人员”,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排查,一旦查出姓名与身份证号码不匹配的游戏用户,须要求用户完成实名注册,对未完成实名注册的用户停止提供游戏服务。
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的付费服务。《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明确要求,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且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为避免未成年人冒用家长名义充值,游戏平台在落实实名认证制度的基础上,应采取包括设置未成年用户消费限额在内的技术措施,落实未成年人支付限制的制度要求。
强化保护未成年人的企业社会责任。游戏平台应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探索适龄提示制度,畅通便捷、合理、有效的投诉渠道,及时解决涉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纠纷;严格落实“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限制未成年用户游戏时间,并采取技术措施屏蔽不适宜未成年用户的场景和功能等,使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真正发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