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精英齐聚,深入探讨话题──每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中的论坛活动已成中国电影产业的晴雨表。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旋律电影成了本届上影节最热的关键词。在以“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探索”为主题的金爵电影论坛上,制片人梁静、导演李骏、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力、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赵宁宇以及《1921》导演郑大圣作为嘉宾,分享了他们进行主旋律电影创作的体会和经验,追溯了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发展与变化,也对在此类影片中“如何处理技术和艺术的关系”“如何塑造真实鲜活的主流人物”等问题发表了见解。
主旋律影片同样可获商业成功
去年年底上映的《金刚川》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一举带火电影市场。作为该片制片人的梁静坦言,主旋律电影就是主流电影,很多国家都有类似题材且在商业上非常成功。因此我们在此类题材的电影创作中,还有很多艺术、市场空间可以探索。她说:“在拍完《八佰》《金刚川》后,我们的《革命者》也已杀青,预计7月上映并希望在商业化方面试水。这部首度聚焦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的影片使用了IMAX的放映方式,让观众通过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共同感受革命先驱者们那段热血激昂、上下求索的燃情往事,再现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
主旋律电影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导演李骏结合拍摄《无限深度》的体会表示,该片用灾难片的表现形式,讲述了老一代铁道兵和新一代铁建工程师齐心合力,拯救身陷险境的孩子们和受灾城市的故事。他说:“主旋律电影就是表现主流价值观的电影。《无限深度》彰显的是英雄主义,但主要表现的是平民英雄,是在特殊状况下普通人迸发出的无比强大的能量和勇气。这种价值观是世界共通的也是主流的。我觉得主旋律影片的表现形式可以很丰富,既可以有展现战争的鸿篇巨制,也可以有反映小人物励志的故事,可以是喜剧片,也可以是灾难片。”
三个阶段不断进步
作为《金刚川》《光荣与梦想》等影片的编剧,赵宁宇系统回溯了主旋律创作的发展历程:“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上世纪90年代刚提出这个概念之后的几年,出现了一些很优秀的代表作品;第二是伴随2002年开始的电影产业改革,主旋律影片有了一个很大的升级;第三就是当下新主流电影的发展阶段,很多中青年电影人投入其中,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新主流电影要想同时成为艺术和市场的主流,需要主动带着思考去创作,深入挖掘那些感人的故事题材。主流电影发展得好,不仅能促进中国电影的整体进步,还能推动电影人的自我完善和升级。”
主旋律电影要跳出命题作文思维
尹力认为主旋律电影不该单独限定区分:“电影的创作不在于什么题材能不能拍,而在于怎么拍。我们很多优秀的主旋律电影之所以能成功,根本上在于跳出了‘主旋律’的命题作文思维,回归电影本体、市场和艺术规律。我们无法想象未来电影的形态是什么样,但不变的是对普通人情感的关照,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对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表达。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感动观众。”
经典故事生命力非常强大
郑大圣表示:“我们相信经典故事的生命力是非常强大的,它可以随着观众的审美趣味、眼光的变化不断翻新。越经典的题材越有潜力可挖,所以我们将这类电影称为‘新主流电影’。有那么多普通的战士、学生、工人、农民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这些有着巨大挖掘价值的人物,可能正是未来新主流电影创作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