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这里的生态特别好,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而且最重要的是,社区群众的收入也提高了。现在我们和各少数民族群众的关系就像家人一样,都是想着怎么保护生态和一起脱贫致富。”云南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社区工作部主任王东升说。
谁能想到,在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内,非法侵占林地、种茶毁林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违规问题曾经非常严重。当地多个部门为此数次采取联合行动进行打击,保护区管理者和群众的关系也一度变得非常紧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双方的关系发生了改变,社区群众现在还都愿意参与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中来?
“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都是要保护生态共同富裕”
王东升说:“最大的转变来自2017年,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示范项目,我们与农户的关系就变成了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大家的利益一致了,都是要保护生态,共同富裕。”
云南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第一个按小流域生物圈保护理念规划建设的多功能、综合型自然保护区。早在1991年7月,就已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4月正式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2014年,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内的蚌冈、大安及区外蚌龙村委会的村民,共侵占纳板河保护区林地非法种植茶叶达到160多亩。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示范项目的实施,让当地对重要生物资源无序利用、过度开发的趋势被遏制,取而代之的是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减贫协同推进,实现双赢。
在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周边33个村修改完善了村规民约,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纳入其中。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共建,定植100亩生态茶园、100亩本地药用植物、100亩野生蔬菜,实现了特色资源开发、生态旅游、社区共管“三位一体”相结合。随着生物多样性助力减贫工作的开展,不仅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村民收入也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曼吕克木人生态
示范村,小耳猪养殖等生态扶贫、生态富民项目,预计可为村集体年创收15万元左右。曼兴良、曼兴龙拉、小糯有上寨、小糯有下寨4个示范村,则依靠现代养蜂技术,户均年增收超过3000元。
“原来保护区内,非法侵占林地种植茶树、香蕉、橡胶的村民已经全部退出。我们聘请了技术专家,为村民讲解先进的农业种植养殖技术,村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也深入人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获得了广大村民自发的大力支持。”王东升说。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减贫示范项目总结出来的经验,或许能发挥更大作用”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不仅使当地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也让民风民俗有了改观。”王东升说。当地的拉祜族之前经常酗酒,但随着当地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拉祜族人民戒掉了酗酒的陋习,还主动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管护中来。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资源研究室主任张丽荣说:“因为纳板河流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生物资源禀赋较高,加之独特的气候和水文条件,在这里开展生物多样性减贫试点,可实验的模式类型更丰富多样,也相对更容易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的社区管理也相对成熟,适宜采用国际上常用的社区共管模式,更好地分享生物多样性减贫成果。”
张丽荣表示,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通过总结推广生物多样性助力减贫试点的模式、经验,各地生物多样性资源优势将发挥更大作用,不仅可以促进产业发展生态化,还能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为国内经济大循环做出贡献。
王东升对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的绿色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我们会牢记‘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承诺,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生态茶园种植面积、加强技术帮扶,不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各族人民一定能够建设出更美的乡村,过上更好的生活。”
见习记者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