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9月23日,中国的碳减排承诺掷地有声。3个月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今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碳中和”已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5月13日,第二届中国资产管理武夷峰会在福建省南平市举行。再度亮相在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福建省,本届峰会与时俱进聚焦“碳中和”,共谋绿色资产管理未来发展之路。
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宁宁在本届峰会上表示,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应对气侯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绿色是福建一张亮丽名片,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要继续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骄傲,要把碳达峰、碳中和这个目标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省份。
“中国经济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会全面向低碳转型,这是一个拐点,三大产业的结构将会进一步调整。同时碳中和目标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新征程,是点燃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动器。”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峰会上如是指出。
资管业将迎来百万亿级蓝海市场
碳达峰、碳中和给资管行业带来新机遇。有研究机构预测,我国未来低碳经济的投资规模将超过百万亿的级别,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
国家发改委财金司司长陈洪宛认为,实体经济大规模向低碳、零碳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绿色低碳投资。其中,绝大部分需要通过金融体系动员社会资本实现。根据中国投资协会估计,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我国在可再生能源、能效、零碳技术和储能技术领域需要投资70万亿元,这是绿色金融领域的重要机遇,也是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机遇。
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重点工作,包括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考核力度、建立绿色债券评级标准、发展绿色保险等七项工作。
同时,由国家发改委和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将于2021年7月1日起实行,其中,绿色项目的建立标准更加科学准确,债券发行管理模式更加优化,为绿色债券发展提供了稳定框架和灵活空间。
近年来,公私募基金不断探索绿色投资方向,有力引导社会资本转向碳中和相关领域。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高天红指出,截至2020年底,与绿色主题相关的公募基金规模接近1900亿元,与绿色主题相关的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的规模也与公募基金的规模相近。管理人对绿色投资的关注度显著提高。
从国际市场来看,全球较为知名的头部机构纷纷承诺,通过绿色投资组合来促进企业减少碳排放。高天红表示,我国在绿色投资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前景广阔。当前,基金管理机构需要在战略、投研、风控、人才方面做好准备,市场各方需要统一思想,共同发力,系统推进绿色投资生态建设。
“绿色资管”首要解决融资问题
中国资管行业虽已历经20多年的蓬勃发展,但在“绿色资管”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
国泰君安董事长贺青认为,从金融业功能发挥的角度来看,“双碳”目标的实现最首要还是要解决融资的问题。根据央行测算,2030年前中国碳减排需要每年投入2.2万亿元,而到2030到2060年则需每年投入3.9万亿元。截至2020年末,中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余额仅有8700亿元,而绿色股权市场和资产管理资金缺口仍然巨大。
“绿色资管”的大资管时代已经到来,贺青建议,各类资管机构需要协同发力。同时,解决融资问题,需要国家财政监管部门、政策金融、商业金融、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各方参与、合力创新。
从银行理财方来看,“整个低碳产业项目对资本的密集投入更高、时间长、成本要求低,这是前所未有的。而银行理财的规模通常比较大,目前几家大的银行理财都是上万亿级别,在整个绿色低碳过程中,银行理财的优势体现在理财市场连接了财富管理与资本市场的重要的桥梁。” 中银理财总裁宋福宁表示。
交通银行业务总监涂宏说,“实现碳中和,将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发展绿色金融成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同时,多位嘉宾指出,目前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存在不少痛点,包括我国目前绿色标准尚未统一,绿色企业的相关项目信息披露也不完善,绿色金融供给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建立等。
“要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鼓励绿色技能服务创新;尽快建立中国证券市场的ESG信息披露标准,将绿色因素纳入资管行业投资决策体系等。”“要用数字化的技术为绿色金融赋能。绿色金融过去做得比较容易的项目是基础设施项目,像光伏、轻轨等。未来大量的绿色项目涉及消费、农业、小微企业等是无法用人工和肉眼来识别的,则需要大量运用大数据、物联网、AI等高科技手段,需要引进人才和能力,加强合作交流。”与会者积极建言献策。
福建探索建设“绿色资管”试验田
“没想到我家的山这样快就能赚钱了!”2018年的闽北初冬,从“森林生态银行”领到第一笔收益的夏六华兴奋地说道。此后20年,她每月可从生态银行领到310元的预期利润。托管期满,根据山场林木价值并扣除管护成本,还能拿到木材销售收入的60%。
夏六华的“绿色”收益归功于南平市探索建设的“生态银行”。2017年,森林蓄积量居福建省第一的南平市,集中收储、整合优化碎片化的森林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运营商具体管理,打通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通道,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2020年4月,南平市“生态银行”入选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一批。“当前,我们正着力把南平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绿色产业发展的高地,以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和全国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为载体,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引导投资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上走前列。”南平市委书记林文斌在峰会上表示。
与南平市“毗邻而居”的三明市,也在“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实践上走在前列。三明市是全国林改的策源地,多年来不断探索林权价值实现机制,通过创新盘活林权金融价值,把金融引入千家万户,让山林变成了“摇钱树”,实现林业“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2020年底,三明市累计发放各类林业信贷140.7亿元,占福建省1/2以上。
以金融“活水”建美绿水青山,用资本“富池”做大金山银山。福建省借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契机,抢抓先机,支持绿色金融发展。不仅在南平市、三明市建设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还设立了集用能权、碳排放权、碳污交易权功能为一体的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推动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投放、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绿色企业上市挂牌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创新实践。
2020年末,福建全省绿色信贷余额2900亿元,当年增长18%,绿色投融资金额迅速增长。同时,碳中和债券、碳汇质押和远期碳回购、碳汇资产价格指数保险、林权抵押贷款、碳汇交易等碳金融创新业务纷纷在福建省落地。
“福建希望成为绿色资产管理的重要基地、创新发展的根据地和试验田。”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宁宁指出,“十四五”期间,福建将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碧海工程,加快完善绿色制造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峰会上传递出信息,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福建已有布局,今后将重点推动五个方面工作:以三明、南平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实验区作为抓手,制定绿色产业、企业、项目认定评价办法,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碳排放信息以及其他环境指标的测算与披露;制定和完善碳中和专项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推动成立一批绿色专业服务机构,建立绿色发展项目库;持续完善碳交易、碳金融市场体制机制,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省级生态环境项目,绿色项目风险补偿机制和财政贴息机制,打造省级金融服务云平台绿色金融服务专区;聚焦绿色经济、海洋经济、数字经济,海丝核心区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重要领域,整合资源,精准对接绿色投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