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当前中国雷达技术已经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肩,并在局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日前,中国电科十四所所长胡明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修配、仿制、自主研制,跟踪追赶到比肩超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历经75载,成为我国唯一一家有能力提供海、陆、空、天全领域预警探测系统装备能力的大型高科技综合性研究所。
十四所研制的两款参加过国庆70周年阅兵的反隐身功能相控阵雷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摄
近日,“百年党旗红 国企新征程”暨“强国中坚 高质量发展看国企”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
从落后追赶到局部领先:中国雷达的奋起之路
俯瞰大地、探索海洋、追梦太空,人类认知自然的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雷达的身影……雷达,一种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并测量其位置的设备,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千里眼”。作为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十四所是我国诸多新型、高端雷达装备的始创者,也是信息化装备研发的引领者。
1949年4月24日,中国雷达工业在南京城北一座2层“小红楼”里起步。100多名职工、三四台机床、几部从敌方缴获的雷达,是当时中国雷达工业起步的全部家底。
1989年底,机载PD火控雷达顺利通过国家机电部鉴定。我国第一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D雷达成功问世,这部雷达真正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划时代意义。1978年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四所为国家研制了大量尖端装备,让中国雷达技术突飞猛进,在新型雷达技术的开发上始终保持在世界前列。陆海空天、四维一体,中国雷达“无所不察”。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空警-2000预警机带领着庞大机群从天安门广场上空呼啸而过。空警-2000预警机成功实现交付,填补了我国大型预警机雷达的空白,也开启了中国预警机雷达的研制历程。
创新、创新、再创新,十四所交出了耀眼的成绩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预警机谱系逐渐完善,预警机雷达作为“空中警眼”,其“眼力”不断精进,技术性能保持世界领先;“战机”之眼机载火控雷达技术不断突破,整体技术水平可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媲美;助力中国海军由浅蓝走向深蓝,以其快速跟踪能力在遥远海域保卫国家利益;防空警戒雷达勇担重任,在空中用无线电波编织了一张国土防空雷达情报网……
记者在十四所的展览墙上,看到刘华清将军对十四所的一句评价:“中国雷达工业的‘老母鸡’,下了好多蛋,个个都是合格的、标准的。”确实,70多年时间里,十四所创下我国雷达研究领域里的诸多“第一”:领先世界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国内第一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载脉冲多普勒(PD)雷达、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海之星”……多型雷达产品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已向20多个国家出售了雷达系统装备。
创新层出不穷 更多民用产品走向市场
为深化电子科技体制改革和增强国防电子综合实力,2002年3月1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CETC)正式对外挂牌成立,全面开启了军工电子以军为核心、军民融合发展的新纪元。
在手臂套上一个机械手,搭配一件传感器手环,就可让每一根机械手指实现与操作者同步,甚至实现精准抓拿物品……这是记者在十四所实验室看到的一幕。
据胡明春介绍,这是一款可以让失去手臂的残疾人再次实现操控的“意念手”,是十四所利用尖端雷达技术研发的创新应用产品,在帮助残疾人恢复生活、工业工程协助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该项技术正进入量产阶段。
胡明春告诉记者,十四所在军用领域具有顶尖技术能力的同时,正逐步将技术扩展到民用领域,发展了航管和气象民用雷达,智能制造、智慧交通以及高端芯片等产业。解决了雷达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等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为大兴机场装备相控阵多功能气象雷达,承担了哈尔滨、福州等地铁重点民生项目建设。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看得见的地方,在看不见的地方,无论是有形的电子科技装备,还是无形的电子信息系统,十四所的身影无时不在,十四所的产品无处不有。未来,十四所着眼于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电子信息领域潮流,在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发展下,将会有更多更强人工智能产品走向民用市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