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16日讯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近年来,我国癌症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5日,在“2021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仪式上,与会专家表示,癌症的预防及管理需个人与家庭紧密结合,早诊早治,科学防癌。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个人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都需在家庭环境和氛围中度过。每个家庭的衣食住行、文明程度乃至家风家规,都与家庭成员的健康息息相关。对绝大多数癌症而言,生活习惯是主要的风险因素,而个人的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深受家庭整体影响。
“癌症防控不仅需要政府和专业机构的努力,也需要每个家庭的参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吴良有表示,2021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将倡导家庭防癌理念,宣传健康家风,有效降低癌症带来的家庭负担和社会危害。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表示,家庭支持是有效开展癌症预防和管理的前提。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92.9万,死亡约233.8万。赫捷谈到,癌症的危险因素中约2/3都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家庭成员拥有相同的遗传背景,且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养成共同的饮食、行为方式。只有紧紧地扭住家庭这个“癌症防治”的牛鼻子,找准切入点,加强健康教育,引导、监督家庭成员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进一步普及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把住癌症入侵的第一道门户。
普及健康素养和防癌抗癌科学知识对家庭——这一癌症预防的基本单位而言,也至关重要。启动仪式上,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指导、国家癌症中心主编的《家庭防癌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对外发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医师赵东兵对《指南》内容进行了部分解读。
家庭饮食习惯不合理,新鲜蔬菜、水果摄入量不足,家庭成员有吸烟习惯,做饭炒菜时不开油烟机,家庭氛围不和谐……这些日常家庭中经常出现却不被重视的致癌危险因素,被赵东兵一一点出。
此外,赵东兵还谈到,癌症发病前,身体往往会释放如:身体浅表部位出现异常肿块;体表黑痣和疣等在短期内色泽加深或迅速增大;身体出现异常感觉,如哽咽感、疼痛等;皮肤或粘膜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或带血;持久性声音嘶哑,干咳,痰中带血;听力异常,鼻出血,头痛;阴道异常出血,特别是接触性出血;无痛性血尿,排尿不畅;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进行性体重减轻等等“提示信号”。
赵东兵强调,家庭成员要互相提醒并给予重视,当察觉身体出现与以前不一样的症状时,需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在现场“快问快答”互动环节中,食管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等领域的与会专家也就癌症“早诊早治”给出了建议。
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高树庚表示,胃镜是食管癌早期筛查的有效手段。
“抽血查甲胎蛋白以及影像学中超声检查是肝癌筛查手段。”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蔡建强说。
“钼靶和超声检查是乳腺癌早诊手段”,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谈到,一般情况下,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应尽早做检查,如出现相关病症,则能及时通过进一步检查,进行有效治疗。
赫捷院士指出,CT检查是针对肺癌最简便可行的筛查方法。他建议,45岁以上的人群每年做一次CT筛查,对于长期吸烟等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CT筛查一次。
2021年4月15日-21日是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健康中国健康家——关爱生命,科学防癌”。据悉,此次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还将有一系列关于肿瘤防治的科普访谈及节目,将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多种形式与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