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彪
中国快递业务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进入2021年,快递业务量突破200亿件仅用了83天,比去年提前了45天。以目前日均超2.4亿件的业务量计算,预计今年快递业务量将超过950亿件。
快递业务量快速增长,带来纸箱、塑料袋、胶带、充填泡沫等包装物的极大消耗。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过度包装问题,无形中增加了快递从业者、商家及消费者的成本。与此同时,快递包装物每年制造上千万吨的垃圾,对环境保护造成巨大压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加强对快递过度包装的治理,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3月12日,《邮件快件包装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关于快递包装绿色化的法规制度建设进入快车道。
尽管我国政府和相关企业都在努力,但快递包装绿色化的现实状况距离相关要求仍有不小差距。《管理办法》实施一个月后,有媒体调查发现,该办法的执行情况并不是很理想。在某个日均收发量在7000件左右的站点,仍约有10%~20%的快递存在过度包装问题。站点负责人介绍,收发站采用的是快递企业统一的包装物,包括纸箱、胶带、信封等,均可循环使用,但有时面对客户坚持使用自己的包装时,快递员很难做说服工作。而客户自己的包装大都与《管理办法》的要求不符。这反映了一些民众对快递包装绿色化缺少行动支持。
目前,京东、苏宁、顺丰以及“三通一达”等快递物流企业都推出了融入环保设计理念的快递包装,表达了电商探索绿色化发展的意愿。但是这些企业在回收环保包装箱时均遇到问题,回收率很低。不少消费者表示,收到快递后还要到指定的地点送还包装箱,太麻烦。事实上,嫌麻烦只是一种借口,更深层的原因还是缺乏环保意识。中华环保联合会曾在一所大学做过一项关于快递包装回收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高峰期一小时取件人数170人,仅有7人现场拆解包装箱并将其放入回收箱中。
从企业角度看,目前在包装绿色化上还存在环保箱使用量少、回收站点不足、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建立循环包装发放、回收、报废等体系,需要大量研发和管理资金支撑。若缺乏政府方面的扶持,企业压力大,难有动力大面积投放。这就需要政府出台一些政策措施,调动其积极性。有专家建议,在国家层面,加速推进针对快递为主的包装垃圾循环利用的相关立法,通过空间补贴、减量补贴等措施,推动商业化回收发展,建立规模化回收体系。特别对开展包装绿色循环利用的电商、快递物流企业、环保材料研发和生产企业,应提供用地、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企业行动起来之后,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还需要消费者的配合。消费者既是快递链条的终点,又是快递箱回收走上绿色之路的起点。没有消费者积极参与,“绿色快递”就只能是写在纸上的概念。当前,消费者中有环保意识强、愿意主动采取行动的人,也有不少环保意愿并不强烈的人,对他们要讲究方法予以教育、鼓励和调动。《管理办法》就提出,用户应配合寄递企业落实有关要求,例如,对快递员依照规范进行的包装操作,用户不宜提出过多缠绕胶带等不合理要求;自备包装物不符合规定,快递员要求更换或者代为更换的,用户不得拒绝或阻碍;对寄递企业投入使用的可循环包装物,收件人应当在取出内件后将可循环包装物归还快递员。
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需要政府、快递企业、电商平台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既要提高法规标准的约束力,也要强化全民绿色生活责任意识,营造全民回收的良好氛围。只有所有社会成员都参与进来,并见诸行动,快递包装绿色化之路才能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