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外步行街上人来人往,商场内三楼以上却异常冷清,大部分铺面空置,这是《证券日报》记者近日在*ST商城位于沈阳中街的商业城百货内看到的情景。
而从*ST商城日前披露的2020年年报来看,去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减少80.73%,仅实现1.92亿元,净利润亏损进一步扩大至1.49亿元,这也是*ST商城连续第三年出现亏损。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自公司于2000年底上市以来,仅现金分红3次,累计现金分红3987.57万元;而公司累计亏损已达5.83亿元。自2006年以来,*ST商城扣非归母净利润已连亏15年。自2019年半年报以来,公司净资产也一直是负值,持续经营能力不容乐观。
持续经营能力存疑
*ST商城是沈阳市老牌商业零售企业,目前经营的场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铁西百货,一个就是位于沈阳中街核心位置的商业城百货。由于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曾进行过全面更新改造,商业城百货的欧式外观至今仍非常引人注目。
然而华丽的外表难掩内在的落魄,记者近日前往商业城百货走访发现,商场内一楼二楼还比较正常,但三楼以上已经有连片的铺面空置,只有空荡荡的柜台。五楼、六楼仅有一两家商铺还亮着灯在营业。
“许多季节性的商户都撤了,他们一般在秋冬旺季进驻,旺季过后就撤走。”商场四楼仍在营业的一位商户告诉记者,每年都会这样,只不过受疫情影响,这两年更明显一些。
在五楼,记者发现许多位置被围挡起来,有的上面还标注着“重装升级”,不过掀开围挡,里面只是空荡荡的一片,也没有任何装修改造的迹象。许多餐饮店铺、健身馆也全都关了门,地上积着厚厚的灰。
商业城百货的冷清,与店外的步行街、以及仅一路之隔的大商新玛特中街店的热闹形成了鲜明对比。记者注意到,虽然位置、面积和装修都要稍逊一筹,但大商新玛特中街店内人来人往,即便是卖秋冬服饰的区域,也未见有空余的柜面。
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底,*ST商城货币资金为6.97亿元,截至2020年底,公司账上的货币资金仅有2099.68万元,其中还有1600.69万元因法院冻结而受限,公司经营可谓举步维艰。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在出具的审计报告中提到,*ST商城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已连续三年亏损,已连续三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负数,已连续三年营运资金为负数,截至2020年末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2.34亿元,虽然公司披露了拟采取的改善措施,但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仍然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重组忽视了主业?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ST商城的主营业务不振。2020年,*ST商城资产负债率进一步攀升至117.55%,亏损额较2019年扩大超四成。
对于经营形势的进一步恶化,*ST商城在年报中解释称,“作为传统实体零售企业,公司经营既经受着网络电商的持续冲击,同时又遭遇了疫情的突然袭击”。
但值得注意的是,沈阳中街被誉为“东北第一街”,商业城百货就位于沈阳中街最中心的位置,并与地铁相连通。2020年沈阳中街全面改造,客流量和商圈优势更为突出。然而*ST商城却丝毫未能被带动,在经营上毫无起色。
此外,行业内大部分公司自去年二季度起业务就已经大幅恢复,然而*ST商城在去年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的单季业绩却比一季度还要差,丝毫看不出好转迹象。
因2018年、2019年已连亏两年,*ST商城在2019年年报披露后就已经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0年再次亏损,*ST商城也将继续面临退市风险。4月9日,*ST商城披露公告表示,公司股票将被继续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若公司2021年度触及《股票上市规则》相关情形,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
据公司官网介绍,*ST商城原系国有控股企业,原控股股东商业城集团于2005年6月份启动改制,2009年下半年最终完成,*ST商城自此变身为民营控股上市公司。此后在深圳琪创能作为公司控股股东期间,*ST商城进行了大规模升级改造,经两期扩建,公司营业收入在2013年时最高曾达到18.6亿元,不过大额投资也加剧了经营压力,2012年、2013年*ST商城业绩接连出现亏损。
公司现任控股股东、茂业系的中兆投资是在2014年正式入主,2014年,茂业系相关企业与*ST商城签订借款协议,向公司提供资金支持,此后*ST商城将辽宁物流99.94%股权和安立置业100%股权转让给了关联方茂业商厦,在当年顺利实现保壳。
2015年,*ST商城筹划收购宜租车联网,后因上市公司权益存在被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严重损害且尚未解除情形,该方案未能通过证监会审核。
2016年,*ST商城先是准备卖掉铁西百货,但未能完成,后通过向关联方太原茂业出售所持有的盛京银行股权,从而确保了2016年、2017年两年盈利,暂时避免了退市危机。
此后在2018年公司筹划收购四达软件;2019年筹划收购优依购;2020年,公司计划出售铁西百货和商业城百货,同时购入实控人旗下的崇德物业。但上述重组均未能完成。
而在*ST商城一直忙于重组的同时,公司的主营业务却江河日下。
“在云消费时代,消费发生根本变化,消费者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障碍去选择商品和服务,消费呈现零时差、零距离、零渠道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购物中心和百货店过去在经营中的经验和所谓的优势,反而变成了制约其创新发展的包袱。”对于部分零售百货企业转型遇到的困境,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很多公司曾经有很好的经营经验,但是其资源渠道、经营理念跟不上消费变化,主业发展乏力,又找不到新的发展方向,有些公司在各种各样的非主业上进行一些盲目的投资和探索,跨界经营似乎有很多新的投资发展机会,但想要成功,难度也是极大的。
多个关联交易曾引发争议
事实上,茂业系成为公司控股股东期间的一系列操作,也曾在市场上引发争议。
据公告,最初几年*ST商城从关联方取得的借款,约定的资金占用费都是年化10%,近年间这一数值修改为不超过10%。而记者注意到,在股吧及上证e互动等平台上,都有投资者质疑关联方提供的借款利息过高。
“资金占用费10%,明显高于市场费用(水平)。茂业作为商业城最大利益方,这么高的费用率,还望商业城管理层能做点理性的决策。”有投资者在上证e互动平台上如此表示。
对于该数据,也有市场人士向记者表示,“年化利率10%不能说高,但肯定不低。”
除了借款利率问题,外界也曾多次对公司向关联方出售资产提出质疑,认为涉嫌“贱卖”。公司也曾多次就相关问题进行过澄清和解释。
“公司卖出资产就平价,而(从实控人)购买的(崇德)物业却溢价超16倍,是否严重损害上市公司利益?”在2020年公司提出新的重组方案时,就有投资者在上证e互动平台上向公司发出质疑。
对于公司去年提出的重组方案,中小投资者还选择通过投票来行使权利。记者注意到,在2020年召开的涉及对重组方案进行表决的两次股东会上,参与投票表决的股东数量都较多,第一次为200人,第二次为333人,两次表决均出现大范围反对票,均未获通过。其间还有投资者在上证e互动平台上留言称,自己接到了拉票电话,希望公司不要做违法的拉票工作,多拿出些诚意。
而在相关重组方案两次遭到否决后,有不少投资者都在上证e互动平台上留言表示:“重组已经两次被否,希望茂业不要以一己私利,以为什么都是大股东说了算。”“无论大小股东,都是公司成长壮大的奠基石。建议贵公司不要为了大股东的利益就随随便便损害小股东的利益,这样的做法或许一时得到金钱,但长久必定会以失败收场。”
未来何去何从?
多次重组未能成行,为了让2021年好过些,*ST商城在经营上也花了心思。记者注意到,每年大额的资产折旧,是影响公司业绩的一个重要因素。2020年底,*ST商城通过决议,决定将部分自用房地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并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如此一来,相应资产不需计提折旧及摊销,预计2021年公司折旧摊销额将减少约4516.01万元,也就是说,将相应增加2021年利润总额约4516.01万元。
“资产还是那块资产,仅仅做账务处理上的改变,并不会产生奇迹。”前述市场人士认为,要想把主营业务做好,还需要更多实实在在的努力。
赖阳认为,企业除非进行战略性、根本性的商业模式重构,进行彻底的转型,否则其未来发展仍然面临很大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去年重组方案两次被否后,公司重要股东王强及其一致行动人接连从二级市场进行增持。据公司年报,截至2020年底,王强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3339.84万股,三个多月时间里,王强一方持股比例已经由原来的6.44%上升到18.75%,与公司第一大股东中兆投资的持股比例仅相差5%左右。
王强在相关权益变动公告中表示,不存在谋求公司控制权的意向或安排,但未来或将继续增持,如未来涉及控制权问题,将及时履行必要程序及信息披露义务。
“目前来看,茂业系不想放弃控股权,王强一方又在强势增持,与中兆投资的持股比例也在进一步接近。”前述市场人士认为,目前的情况又增加了不确定性,两方持股比例都较高,如果未来双方意见不一致,公司在相关操作上也会更加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从二级市场来看,*ST商城的股价近期一路上涨,近日还多次涨停。3月份以来截至4月12日收盘,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累计涨幅已达72.58%。
“目前情形,*ST商城靠主营业务摆脱危机很难,大概率还是要通过资产重组来实现,王强一方的增持,也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对于近期的股价走势,前述市场人士认为,“公司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此番上涨应该是单纯的市场炒作,且新的退市规则已经取消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环节,目前已进入4月份,留给*ST商城的时间并不多了,投资者需关注公司的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