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北京市碳强度下降23%以上,碳强度为全国省级地区最低……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7年,北京初步建立起“制度完善、市场规范、交易活跃、监管严格”的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推动节能减排初见成效。
明确规则 扎紧制度“篱笆”
1997年12月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2011年,北京、上海、深圳等7地启动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年11月28日北京碳市场开市至今,纳入管理的重点碳排放单位达800余家,覆盖电力、热力、航空等8个行业。截至2020年底,北京碳市场碳配额(BEA)、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及林业碳汇各类产品累计成交近6800万吨,成交额突破19.4亿元。
“北京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均价始终在每吨50元到70元,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作为北京碳市场的建设和运营方,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王辉军语气里透着骄傲,“与其他国内区域碳市场相比,北京碳市场的碳价较高、趋势性波动较小,这有利于激励企业重视节能减排,形成稳定的减排预期。”
一个稳定运行的碳市场,离不开完备的制度保障。王辉军表示,完备的制度建设为试点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和碳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较高碳价的形成同样得益于相关制度的保障和支持。
北京碳市场自启动便建立起了“1+1+N”的法规政策体系。在《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之外,相关主管部门还制定出台了配额核定方法、核查机构管理办法、场外交易实施细则、公开市场操作管理办法、碳排放权抵消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与技术支撑文件。
王辉军告诉记者:“北京是最先且截至目前唯一出台公开市场操作管理办法的市场,即北京碳市场实行交易价格预警,线上公开交易价格每吨低于20元或者高于150元,将触发碳排放配额回购或拍卖等公开市场操作程序。”此外,北京碳市场罚则明确且执法严格也是重要原因。
健全的管理机构、完善稳定的市场体系,使北京碳市场积累了丰富的重点减排单位和投资机构资源,在增强市场流动性、提高交易匹配率、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循序渐进 让规范企业受益
碳市场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个别重点排放单位对这个市场缺乏了解,当2014年迎来第一个履约年时,北京碳市场主动履约率为97.1%。
为了让重点排放单位和技术支撑机构真正认识碳市场的作用,主管部门及交易所想方设法提高各类参与主体对碳市场的了解。同时,北京在全国各试点省市中率先开展执法工作。严格透明的执法为北京碳市场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此后6个履约年,北京碳市场履约率均为100%。
截至2020年底,全国8个区域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4.55亿吨,累计成交额105.5亿元。相比较而言,北京虽然配额规模有限,但由于市场参与主体活跃、成交均价较高,成交量、成交额仍居于试点碳市场前列。
那么,碳市场对北京减排起到多大作用?“众多企业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自下而上反映出北京碳市场积极的建设成效。”王辉军说,通过碳交易,企业每年的履约成本可实现有效降低,部分企业从碳交易中获取了额外的收益。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高井热电厂的巨变就是典型案例。始建于1959年的高井热电厂,是我国最早按照扩大单元集中控制组织生产的大型电厂。2013年11月28日,大唐国际北京高井热电厂积极支持北京碳市场建设,成为首笔BEA协议转让参与方。
2014年7月23日,高井热电厂3号机组正式与电网解列,在运行55年之后,该厂燃煤机组全部关停,由此每年可削减燃煤230万吨。2018年4月23日,在大唐碳资产有限公司的协助下,北京高井热电厂完成了3号机闭式水泵电机永磁电机的改造,年节电20.87万千瓦时。
目前,该厂装机容量为之前的2.3倍,供热面积增加700多万平方米,厂区面积却只有原来的一半。为实现机组效率最大化,高井热电厂采用了亚洲首台单机容量大、效率高的9FB型燃气轮机,性能、参数、节能减排功能、优化运行水平,均为国际一流。
数据显示,2014年和2015年,北京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总量分别同比下降4.5%、5.96%。北京碳市场对全市“十二五”期间万元GDP碳排放累计下降30%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十三五”期间,北京市碳强度比2015年下降23%,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碳强度为全国省级地区最低。
不断创新 勇当市场先锋
随着北京碳市场不断完善,重点排放单位名录也悄然变化,碳市场的产品也越发丰富。
2016年,北京行政区域内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5000吨(含)以上的单位,被列为重点排放单位,其中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和公共电汽车客运单位,成为“新增移动源重点排放单位”,这里就有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
京港地铁是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首个中外合资企业。列车空调控制系统改造、车站空调系统节能、车站LED照明节能、自动电扶梯节能、隧道照明模式优化……京港地铁每年可降低电力消耗数十万千瓦时,减排量超过数万吨。通过节约资源、提高能效、减少排放,使2017年运营及附属设施单位碳排放量与2016年相比分别下降0.73%和6.42%。
随着人们认知度的提升,北京碳市场积极探索相关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逐步建设并完善了具有首都区域特色的、多层次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北京碳市场已经形成了以碳排放配额和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为基础,多种产品共存的市场格局,包括回购融资、置换等在内的多种交易结构也日趋成熟并被市场广泛接受,充分满足了各类交易参与人的多样需求。
此外,为便于重点排放单位履约,北京市及跨区合作地区的林业碳汇项目在获得CCER正式备案签发前,经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通过并公示,可获得一定比例的减排量预签发并用于市场交易和履约。
林业碳汇是北京碳市场支持通过营造林等措施提高林业固碳增汇能力的重要措施。自2014年林业碳汇启动交易至今,北京碳市场共挂牌并成交5个林业碳汇项目,均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北京碳市场林业碳汇总成交93笔,累计37万吨,金额1032万元;2020年的线上均价为43.77元/吨,远高于可再生能源类CCER的成交价格,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的多赢。
“十四五”时期,北京提出“碳排放要稳中有降,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的目标。碳交易市场的稳定运行无疑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经济日报记者 杨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