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虚假投诉非治不可
潘铎印
近日有网友称,在某二手交易平台售价3元一张的网约车10元优惠券,是卖家通过虚假投诉网约车司机得到的。据报道,商家利用了电商平台的先行赔付政策——使用消费者账号登录,然后在近期消费记录中选取司机,以“莫须有”的理由投诉,利用先行赔付政策获取优惠券后出售。
滴滴公司处理客户投诉的一名负责人总结出这样的“套路”:先拿到买券人的账号并登录,在历史订单里随便选一单投诉,或者直接打车,车到后不上去,然后找滴滴客服投诉司机,最后获得优惠补偿。虚假投诉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主要因为一些平台习惯于“息事宁人”的处理规则,在接到投诉时往往难以对投诉内容的真实性进行核实,便采取发放优惠券的方式,给用户一定的补偿。
虚假投诉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忠云认为,网络虚假投诉骗取补偿的行为涉嫌违法。对于情节严重、触犯法律的虚假投诉者,平台应主动向公安部门报案,对其给予治安处罚,乃至追究刑责,而不是采取息事宁人的方式捂盖子。公安部门对于涉嫌诈骗或敲诈勒索的虚假投诉,必须坚持“零容忍”,让薅平台和司机“羊毛”的不法分子受到法律制裁。
不能让虚假投诉沦为“生意”,平台要深刻反思,完善网约车录音、录像功能,利用订单记录、订单轨迹等大数据进行分析,认真对待每一起投诉,与监管单位、商家合作处理投诉,并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虚假投诉者,不给对方留下野蛮生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