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作为典型案例通报3年后,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经济开发区的污染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周边居民在家仍需要佩戴N95口罩。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当地数家铅酸蓄电池及再生铅企业疑似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导致周边村民生产生活受到影响,柳杉、枇杷、橘子等树木大面积枯萎死亡,蔬菜、粮食腐烂减产甚至绝收。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的今天,出现这样的案例着实令人震惊。这也说明,生态环境意识淡薄的问题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环境质量距离群众要求还有差距。
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各类工业园区被地方政府寄予厚望。一时间,各类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尤其在县级及以下工业园区,盲目扩张造成“园区围城”。 园区数量增长的同时,也给地方招商引资增加了压力。为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地方不惜降低准入门槛、放松环保要求,入园企业水平参差不齐,园区规划中的集聚效应、循环经济理念并没有真正实现。治污设施硬件配套不到位,监管不力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目前工业园区多由管委会管理,其职能主要是服务企业经营,尽管也成立了环保部门,但监管能力不够,导致环境管理不到位,违规生产、超标排放等成为不少工业园区的痼疾。
此前发生的腾格里沙漠排污事件、响水爆炸事故等,都暴露出了我国工业园区管理中存在的漏洞。综合历次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情况发现,工业园区污染已经成为共性问题,包括贵州在内的多地被点名批评。
早在2017年,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指出,贵州省工业园区污染防治设施不配套,全省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水平有待提高。虽然贵州省的整改方案明确了整改措施和时间节点,但落实打了折扣。2018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过程中发现,台江经济开发区整改不力,敷衍应对,涉重企业管理混乱,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徒有其表,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重金属污染隐患突出。在随后公布的《贵州省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长江流域生态问题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中明确,要坚持注重实效、彻底整改,“举一反三,标本兼治。”“坚决防止问题反弹回潮,并着眼长远,逐步解决深层次问题,从源头上防止类似问题发生。”
显然,在台江经济开发区,整改并没有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否则不会遗留如此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环境保护压力递减,“上热下冷”是切实存在的问题之一,尤其在基层,压力传导不到位,追求经济发展的冲动强烈,环境就有可能成为牺牲品。
督察整改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下半篇”文章,只有善始善终做好整改才能够真正让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发挥作用。对于地方来说,整改不仅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更重要的是将方案落到实处,纸上谈兵可能将“小病拖成大病”。
笔者查阅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台江分局官网发现,近三年来,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领导多次到台江经济开发区督导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但如此严重的污染问题一直未能引起重视,直到媒体报道后,相关企业才被停产。如果督导只是走马观花,看几个准备好的点位,肯定很难发现真正的问题,更失去了督导的意义。
如今,在各级政府的施政蓝图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都被放在了重要位置,积极践行执政为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
与动辄百亿、千亿元规模的工业园区相比,台江经济开发区规模不大,但小地方的污染同样不能忽视,否则就会影响大民生。对于生活在台江经济开发区周边的百姓来说,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都成为奢望,健康生活更无法得到保障。
民生就是最大的民心,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要始终把民生问题摆在最重要位置,用心用情用力帮群众解决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对于当地管理者来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必须将整改落到实处,尽快还百姓碧水蓝天。 刘秀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