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参与制定了国际上25个诊疗指南,展示学术成果的舞台越来越大。”近日,应欧洲和亚洲学术组织的邀请,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张罗将参与地区性新冠肺炎相关临床指南和共识的制定。
这并非张罗首次代表中国鼻科学学者在国际舞台展示成果。
今年年初,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过敏科学》出版了一期专刊,封面尽显中国元素——创刊73年来,该期刊首次专门为一个国家留出整期版面,集中展示了中国学者在过敏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张罗担任客座主编。
2018年,《国际过敏和鼻科学论坛》曾首次出版中国正刊,以整期正刊报道了中国鼻科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样是张罗担任客座主编并受邀撰写了述评。
“以前在鼻科学领域我们是跟跑,现在可以与国际学界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可以领跑世界。”张罗欣慰地表示。
这背后,是张罗和北京同仁医院的不懈求索。
2005年,时任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副所长的张罗就注意过敏性鼻炎在中国悄然流行。到底有多少人发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病人?这些病人发病有什么特点?张罗和团队成员充满了疑问。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从2005年开始,到2011年,张罗团队在全国开展两轮过敏性鼻炎的电话流行病学调查。2011年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从11.1%提高到了17.6%,意味着6年时间患病人数从1.4亿增加到约2.5亿人。这项数据调查,无论在学术上还是从国计民生上来看,都有着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并被写入我国首部英文版过敏性鼻炎诊疗指南,被业内广泛采用。
对于过敏性鼻炎来说,精准治疗与自我防护双管齐下,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据介绍,张罗带领团队坚持对花粉跟踪研究十年,发现了花粉的“行踪轨迹”,并开启了对地区花粉浓度进行播报预警。记者了解到,2010年起,每年3月1日到10月底,北京气象台气象播报的“花粉浓度监测”,便来自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由张罗团队提供。
此外,张罗团队改写了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分期标准。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是鼻腔鼻窦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国际上公认的标准是以大小来分期:肿瘤越大,分期越高,疾病程度也就越严重。然而,张罗团队发现,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显现,对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来说,肿瘤的大小、数量并不能够完全代表疾病的严重程度。相比之下,肿瘤根基部的原始生发位置更能决定肿瘤的严重和复发风险。
2019年,该成果在头颈外科领域权威期刊《头与颈》发表,并被选为封面文章。张罗和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王成硕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以肿瘤根基部位为导向的肿瘤临床分期系统。
20多年前,还是年轻人的张罗作为中国鼻科学的新生力量,代表中国加入世界鼻科学会。如今,张罗所在团队的很多研究和发现都被相关领域内影响最大最高的期刊接收,“这代表了我们的成果在全球范围内的创新性和领先性,世界上很少有人做到,而我们做到了。”张罗介绍。
随着越来越多创新性研究成果的涌现,国际上也出现了由中国学者贡献的英文诊疗指南,中国学者的科研能力越来越得到认可。
据张罗介绍,与外国学者午餐交流时了解到,瑞士等北欧国家气候寒冷,很多人遇到冷空气就会出现鼻子痒、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上述症状又与过敏性鼻炎有所不同,这给了张罗新的启发: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举办,北京的冬天同样干冷,“干冷空气引起的鼻腔炎症”成了张罗新的研究课题,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为冬奥会提供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为那些来京参赛、因干冷空气诱发鼻炎的运动员解除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