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积水潭医院机器人远程手术中心日前成功实施国内创伤骨科首例5G远程机器人辅助手术。借助5G网络技术,帮助远在安徽省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跟骨骨折患者,完成了左跟骨闭合复位拉力螺钉内固定手术。
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吴新宝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北京积水潭医院此前已开展了多例5G远程机器人辅助手术。这次手术意义重大,使该院远程手术范围从脊柱外科向创伤骨科辐射,今后会继续辐射到其他骨科。借助5G、AI等数字科技,不同地区的医生能够消除地域之隔,顺畅地进行交流,通过远程会诊和远程手术在第一时间为患者解除痛苦,助推优质医疗服务触达基层。与此同时,吴新宝也表示,数字医疗的发展还有待监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整合行业准入标准以及技术规范,发挥各方专业优势,推动以“公益性”和“规范化”为引领的制度建设,确保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秒传”:5G赋能手术“飞刀”
《经济参考报》记者:贵院近年来在数字化远程医疗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实践,您如何看待AI、5G等技术在数字医疗中的应用?
吴新宝:积水潭医院是全国知名的以骨科和烧伤科为重点学科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在数字化远程医疗方面起步早,早在2006年就在北京通过骨科机器人系统远程为延安市一名粉碎性骨折患者实施了胫骨骨折固定手术,只是当时骨科机器人系统没有现在成熟,网络也没有现在的5G高速便捷,所以当时只是在“遥规划”。后来医院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教授的带领下,通过团队的不懈努力,结合临床需求,开启医工企联合的模式,将智能骨科机器人不断改进与完善,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起智能骨科机器人的网络体系,培养了一大批能够熟练使用智能骨科机器人的人才;适逢国家大力推广5G网络,将智能骨科机器人网络体系与5G网络相结合,通过不断发展,才取得了现在的成绩。此前,田伟院士已经完成了世界首例5G远程骨科机器人辅助脊柱外科手术,实现了从“遥规划”到“遥操作”突破,并且成功开创“一对二”“一对多”的手术模式。这次,我们完成了国内创伤骨科首例5G远程机器人辅助手术,使手术范围从脊柱外科向创伤骨科辐射,今后会继续辐射到其他骨科。
AI、5G等技术在数字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5G技术与数字医疗相结合,已经延伸出远程会诊、远程监护、远程超声、远程手术、远程示教、智能导诊、应急救援、移动医护、智慧院区管理、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模式,将来还会有更多新的模式。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医疗领域,存在专家“飞刀手术”的现象,即专家受邀远赴外地医院,为当地病患手术提供指导和帮助。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为外科医生“飞刀”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吴新宝:借助AI、5G等先进技术,为我们外科医生大幅减少了异地“飞刀”的“在途时间”,避免了路途劳累,有利于提高医生外科手术的成功率。
在这次国内创伤骨科首例5G远程机器人辅助手术中,我与其他专家通过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机器人远程手术信息平台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并与安徽省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就患者手术方案进行了线上讨论和交流。两地医生一致认为,在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术中可以实现北京积水潭医院专家对手术设计进行精确复位与内固定,确保手术成功。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采集患者术中三维影像后传输到北京积水潭医院,我通过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平台完成了远程手术规划,并操控异地机器人进行了手术三维定位。紧接着,在我远程操作和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密切配合下,成功为该患者置入了一枚螺钉。三维扫描影像显示螺钉位置准确无误,完全符合手术规划,手术最终获得圆满成功,术中出血仅为5ml。借助5G技术,两地间影像、声音和机器人控制信号的传输十分顺畅,两地医生可在线实时交流。
未来,这种类似的手术在完成充分论证后,在5G、AI等先进技术的助力下,手术关键步骤交由主控医生远程实施,剩下的最后一步常规操作由当地医生完成。这将有效降低“飞刀”的工作强度,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我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式进步。
另外,“微创”已成为当前外科手术追求的目标。天玑机器人开发以后,相比传统手术的“大切大开”,机器人在影像、定位以及稳定性等方面,都要比传统手术更加精准高效。比如,对于一个有丰富外科经验的医生而言,做一个螺钉的固定,我可能做过1000例了,但在1001例的时候,我也不敢保证我的手不会抖动,但是机器人就不同,让它做十万例这样的手术,它也不会抖。因此我认为,这一次5G远程手术的意义就在于,微创可以在有经验的医生不在现场的情况下也能实施,通过远程我们就能实现顶级的高质量手术,我觉得意义非凡,这也是精准医疗的价值所在。
“一条龙”:医疗服务能力不断跃升
《经济参考报》记者:这种机器人未来普及应用的前景如何?需要通过哪些措施逐渐降低使用成本?
吴新宝:目前的成本确实很高。这与十多年前就开始的研发投入巨大有关。但这种机器人的价值“含金量”是不可估量的。当它可以治愈大量病人并且可以提高成功率,这种无形的价值将超出我们的想象。随着未来新技术的不断突破,机器人新的应用场景或范围又将产生,因此未来潜力很大。我认为,医疗健康业将是未来发展最具前景的行业之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在医疗机器人方面集中体现。
随着远程医疗机器人的应用不断扩大,医疗机构、信息技术提供方以及相应的硬件设备提供方等方面的广泛参与,未来数字医疗服务将集中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一条龙”式的医疗方案将成为未来行业趋势。
《经济参考报》记者:通过此次手术实践,您认为未来这种远程医疗方式还有哪些改进空间?
吴新宝:此次手术是现阶段智能骨科机器人依托5G网络的一次实践。在已有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发现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以创伤骨科为例,机器人辅助下的骨折复位,尤其是复位过程中的力反馈、复位后的图像整合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辐射到其他骨科,重要软组织的分离、暴露,韧带损伤的修复,骨肿瘤的刮除,人工假体的置换等,如何依托5G网络进行这类手术的远程操作,也是进一步需要研究与改进的地方。
“公益性”:优质医疗服务触达基层
《经济参考报》记者:AI、5G等技术对未来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将产生什么影响?
吴新宝:这个问题要从远程医疗诞生的意义说起。远程医疗的诞生,使得在恰当的医疗环境下极大地降低了运送患者和资料的时间和成本,良好地管理和分配了偏远地区或极端环境下的医疗服务,使医生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为更多有需要的地区带来医疗服务及相关教育。
随着未来这种机器人商业化的推进,其使用成本将逐渐降低。以天玑机器人为例,我认为,随着普及率的不断提高和适应症的不断扩大,患者治病的成本自然就会下降。
此外,未来数字医疗的逐渐普及和深入,将从两方面减少医疗成本。一是大幅减少一些病人远赴北京等大城市求医过程中产生的住宿、交通等附加成本,同时也减少医生远赴异地“飞刀”做手术的时间成本;二是助推优质医疗资源向偏远和欠发达地区下沉,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规范化”:制度建设保障医疗安全
《经济参考报》记者:远程手术前,医院与患者需要额外做哪些准备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院方做了哪些紧急预案以避免突发情况?
吴新宝:远程手术前,与非远程手术相比,医院方面需要额外做好仪器、网络和环境方面的准备。包括提前调试远程手术相关仪器,确保其正常运行;调试5G网络,测量网络延迟情况,确保手术能够在允许的网络延迟范围内进行;保证手术环境符合相关仪器及网络的要求。而患者需要做的主要是心理方面的准备,不能因远程手术而过度紧张、焦虑,相信远程手术能够帮助自己获得更好的手术治疗。
因为此前已经积累5G远程骨科机器人辅助脊柱外科手术的经验,所以我们在应急方案方面做好了准备。可能需要应对的突发情况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网络延迟增加;二是远程连接中断;三是其余创伤骨科可能出现的手术风险。
对于网络延迟问题,5G网络连接下的正常网络延迟小于30ms,所以在远程手术过程中无延时感。
对于远程连接中断问题,由于远程网络的连接需要发出端、传输过程及接收端的正常工作维持,若使用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均有可能导致网络连接中断。现场的医生均为具有对应资质的外科医生,故在远程连接中断的情况下,可以独立完成手术步骤,待连接恢复后,继续远程手术,如果全程无法连接,则可以独立完成整台手术。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医疗机构以及监管部门对医疗安全保障的角度,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对这类数字化远程手术进行规范?
吴新宝:首先,需要制定5G远程手术的准入流程,明确哪些情况可以选择5G远程手术、哪些情况不能选择5G远程手术,也就是适应症与禁忌症;其次,需要制定5G远程手术的质量控制措施、疗效判定标准和评估方法;第三,需要明确5G远程手术的开展条件,包括环境要求、人员要求、设备要求等;第四,需要明确5G远程手术的相关风险,并制定对应的风险处置预案;最后,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需要把控好5G远程手术的相关伦理问题,管理好手术沟通与知情同意环节。只有数字化远程手术越来越规范,其医疗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当然,数字医疗的发展还需要监管部门打通“信息孤岛”,通过顶层设计,整合行业准入标准以及技术规范,在制度建设方面要以“公益性”和“规范化”为引领,尊重并发挥参与各方的专业优势,做好医疗安全的“守门人”,把好事办好,让患者的口碑成为推动数字医疗发展最具说服力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