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医保”、“互联网+医疗”、“中医药”……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讨论的健康医疗领域热门话题,正不断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在这些“热词”的背后,既饱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亦记录着我国健康医疗行业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
1 新冠疫苗
接种加速,何时回归疫情前生活?
新冠疫苗可以说是此次抗疫的关键所在。事实证明,几乎所有人都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而现阶段,接种疫苗被认为是疫情防控最经济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手段。
今年全国两会的首场新闻发布会,就提到了疫苗研发。据悉,陈薇院士团队、钟南山院士团队均已分别部署新型疫苗的研发工作。
就在上个月,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曾介绍,我国新冠疫苗研发5条技术路线并行推进,7款进入Ⅲ期临床,4款获批附条件上市。与此同时,我国疫苗的产能也在逐步扩大,不久前中国疫苗行业协会会长封多佳曾表示,我国有18条已经布局的新冠疫苗的生产线,2021年年底,预计我国生产的新冠疫苗总产能将会超过20亿剂,2022年有可能突破40亿剂。
目前,我国新冠疫苗接种人群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例如,北京全市正在开展大规模接种。
随着新冠疫苗的大规模普及接种,是否意味着我们将很快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生活?
3月7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在接受北京晚报《健康周刊》采访时表示:“预防接种策略是控制新冠病毒流行而非消灭该病毒的策略,事实上,对于人类而言绝大多数传染病均可得到控制,但真正能够消灭的只有极个别例如天花。因此,要做好和病毒长期斗争的准备。此外,国外疫情仍存在很大变数,对于国内的威胁始终存在,基于此考虑,我们很难短期内完全恢复到新冠流行以前的生活状态。”
曾光指出:“目前,新冠疫苗的有效期有多长还在观察中。新冠病毒有可能成为类似流感病毒年年变异的常态,需要根据病毒变异情况、流行季节等有计划地做好防护和疫苗接种工作。倘若如此,就意味着我们与过去告别的同时,进入了一种人与病毒做斗争的新的动态平衡阶段。在全球疫情形势根本好转之前,在人群密集的场合下戴口罩、勤洗手,避免不必要的人群聚集等很多好习惯将会继续下去。”
2 医保惠民
关注疾病预防与早筛
医保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被认为是破解民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
3月1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0年)》已在全国范围正式启用,药品收载量为历年来最多。
今年两会期间,医保话题又多次被医界代表委员提及,其中“将接种HPV纳入医保”、“把低剂量螺旋CT肺癌的筛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将儿童孤独症筛查纳入医保”等关于部分疾病预防与早筛的建议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重大疾病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也往往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由此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尤为关键。
以宫颈癌为例,据悉,它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的肿瘤,有成熟的早期筛查方法和预防疫苗,且90%以上的患者是因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所致,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宫颈癌。因此近两年不少代表提议,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事实上,早在2010年11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便发布《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宣布全球194个成员国在2030年实现三个具体目标:第一,女孩15岁前宫颈癌疫苗接种率≥90%;第二,宫颈癌筛查覆盖率≥70%;第三,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治疗可及性≥90%。而我国正是参与成员国之一。
3月7日,疫苗专家陶黎纳在接受北京晚报《健康周刊》采访时表示:“要实现宫颈癌疫苗≥90%的接种率,不免费接种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预计我国的宫颈癌疫苗即将开始免费接种,最早2024年开始,最晚 2030年开始。相对于财政方面的准备,疫苗的准备更重要。完全依靠进口疫苗是不行的,价格可能降不下来,供应量也未必够。所以,要实现免费接种需要的疫苗量,必须有国产宫颈癌疫苗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去年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就已正式进入市场,且价格不到进口疫苗一半。此外,陶黎纳表示,从中国登记的宫颈癌疫苗临床试验清单来看,未来5年里若干个目前处于第Ⅲ期临床试验的疫苗很可能都会上市,主要是4价和9价疫苗。
3 智慧医疗
“互联网+医疗”发展驶上快车道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 ,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该行业更是迅猛发展。“互联网+医疗”亦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门话题。
去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司司长毛群安就曾介绍,我国已经有900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的地级市2.4万余家医疗机构,55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可以提供线上服务。
“‘互联网+医疗’的一大特点在于实现医生与患者远程面对面交流,对于医疗资源下沉,特别是对医疗扶贫,互联网是非常好的工具。”近日,北京医院副院长杜元太在央广网两会论坛节目中表示。
对于“互联网+医疗”未来的发展,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徐凤芹在上述节目中建议成立一个互联网医院的医联体,医生线上为外地患者诊疗后,后续的各项检查、药品领取等流程,患者可以在就近的医院完成。此外,要顾及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如何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是互联网医疗下一步发展中也要考虑的问题。
近日,叮当快药创始人兼董事长杨文龙则表示,新冠疫情的出现,更加凸显了“互联网+医药”在应对疫情、满足人民群众就医购药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过,在互联网医药快速发展的同时,医保数字化建设还需加快,医保在线支付政策落地还需加强。他建议加快互联网医疗、医药平台与当地医保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医保在线支付。加快医保政策落地,把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院纳入医保范围。加快推进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互联网医疗、医药、医保服务信息“一体化”。强化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应用,推动医保监管创新。
4 中药研发
守正创新加快中医药发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的疗效和作用正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欢迎。
就在上个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7个方面28条政策,包括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活力、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实施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提高中医药发展效益、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等。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同样也成为了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近日,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曾芳向媒体表示,加大中医理论下的创新中药研发力度,不是做西式中药,也不是西化中药,而是符合中医理论和诊疗特点的创新中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其理论、方法和技术特色,只有守正才能更好创新。此外,在曾芳看来,中医理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还需要构建符合现代疾病特点的中医诊疗、康复、养生体系,强化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并加大学科交叉建设。
“包括藏医在内的中医药,是经验医学,但是现在学校的教育偏西医化,重理论轻实践。”在四川省甘孜州藏医院副院长江吉村看来,中医药人才培养不能摒弃传统理论和人才培养方式。
安全有效的药材是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基础,对此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认为,建立药材追溯体系是保证中医药质量的关键。应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种养殖基地的建设,通过政府层面出台建设标准,知识产权局进行地理标志认证,从源头保证中药材质量。此外,他建议,中医药标准应突破以化学为基础的质量标准构建思路,如中药特征图谱、指纹图谱、生物效价、大数据等,建立成为中国自立的创新型质量控制模式,并可为国际社会接受。文/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