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要有高标准市场体系。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
专家表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有利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更加强调制度的完备性、更加强调公平竞争、更加强调政府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
基础制度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部主任谌利民:
用制度筑牢高标准之基
市场经济在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发展阶段的条件下,其生成动因、运行规律、功能目标及发展模式等,都不尽相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部主任谌利民表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高标准市场体系。
谌利民认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首先要夯实基础制度。完备的制度体系是市场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十四五”时期,要重点完善产权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公平竞争制度这三个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基础制度。
其中,《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的刑法保护,全面清理对不同所有制经济产权区别对待的法规,推动涉产权冤错案件依法甄别纠正常态化机制化等。对此,谌利民表示,相关政策措施对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意义重大。“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严格的产权保护,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基础动力,只有产权归属清晰并得到严格和公平保护,市场交易和市场体系才能有效运行。”谌利民说。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的重要制度。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发挥超大市场规模优势的前提条件。”谌利民表示,要全面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市场准入隐性壁垒台账、反馈、处理、评估机制;选择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开展个人破产制度改革试点。通过落实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打破市场准入的各种隐性壁垒,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动力。
《行动方案》明确,建立公平竞争审查、举报、回应机制,出台公平竞争审查例外规定适用指南;制定原料药等相关专项领域反垄断指南,出台实施企业境外反垄断合规指引,推动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鼓励各地区构建跨区域统一市场准入服务体系,实现跨区域注册登记无差别标准,构建跨区域的市场监管制度。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优胜劣汰的保障。当前,我国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逐步确立,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健全,但与高标准市场体系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谌利民说,这些政策措施将进一步推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顾 阳)
资本市场
交银施罗德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马韬:
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
近日发布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用很大篇幅论述了“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等相关内容。对此,交银施罗德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马韬表示,监管部门对要素资源配置的认识不断提升,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到“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再到“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是一以贯之的改革方向。
金融运行具有分配资源的效果,而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马韬表示,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对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形成高标准市场体系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资本市场一直是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前沿阵地,近年来,资本市场针对要素市场化的相关改革已经显著提速。马韬介绍,2018年上交所挂牌奇艺世纪知识产权供应链ABS(资产证券化产品),实现了知识产权ABS场内挂牌零突破;2020年正式开市的上海技术交易所加快尝试建立以技术交易为核心、汇聚各类要素进场交易的技术交易服务生态体系;2021年,上交所和深交所同步发布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REITs)业务办法及相关指引,推进基础设施优化配置资源,助力盘活存量资产。未来,资本市场还将审慎推出更多的金融创新对接要素流通中的堵点,成为引导活水、精准滴灌的桥梁。
同时,资本市场也在加快自我完善。马韬表示,在试点注册制改革、健全退市机制、引导机构投资者长线资金入市等方向,资本市场持续发力,目前已取得的部分成果有:科创板注册制试点已运行数月,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启动多日,注册制下上市公司已超300家;2020年退市公司的数量已达到16家,“劣质”上市公司加速出清。
展望未来,马韬表示,资本市场将成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一环,并不断作出新的贡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周 琳 马春阳)
高标准体系
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刘兆彬:
提升供给端产品质量
“高质量发展要有高标准市场体系,改善提升市场环境和质量是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关键内容,有利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刘兆彬表示,近年来我国市场环境持续改善,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国内产品质量监管抽查合格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70%稳步提升到现在的90%以上。
但是,刘兆彬表示,推动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反映在市场最直接的现象就是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利益,严重干扰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没有好的市场环境,就存在劣胜优汰、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再好的市场环境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刘兆彬说,要从供给端提升质量、调整结构,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物美价优的产品和服务。
好的产品和服务与市场环境优化紧密相关,相辅相成。刘兆彬认为,只有大力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才能推动经济循环畅通,14亿多人口所带来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才能得以彰显。
如何通过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构建公平有序、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刘兆彬建议,在质量管理方面,要更加注重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除了依靠企业自身和市场机制调节,还要靠政府部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规划引领,协调安全保障。
在标准建设方面,持续加大高标准高品质供给,以市场化、国际化为导向,不断丰富标准实施监督手段。同时,加强标准实施力度,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以标准化手段提高技术创新的市场化效率。
在品牌引领方面,推进市场表现、消费者评价与国际竞争力三足鼎立的品牌评价体系建设,打造特色品牌,实现优质优价。“目前,我国品牌建设与国际品牌发展差距仍然很大,抓品牌一定要打好质量基础建设。”刘兆彬说。
在市场机制创新方面,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除特殊行业外,推进市场准入由行政审批到行政确认,再到公共信息实现公示,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新市场准入制度,推动高附加值产业集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郭静原)
制度型开放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聂平香:
加快实施高水平市场开放
“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聂平香表示,更高水平市场开放能够促进国内国际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
聂平香表示,实施高水平市场开放是推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条件。高标准市场体系是统一的、现代化的,也是更加开放的,需要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与国际市场规则和制度接轨、融通。
聂平香认为,当前服务业市场开放不足、国内规则制度建设滞后已成为我国实施高水平市场开放的短板,尤其是与生产要素密切相关的金融、电信等行业领域市场化程度较低。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必然要求以更加开放、国内外更加联通的市场运行环境作支撑。因此,实施高水平市场开放不仅要推动服务业市场相关领域深层次开放;更需要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制度,着力打破阻碍我国市场开放的各类体制机制障碍。
服务业市场开放的着力点在于大幅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及破除竞争壁垒等制度性障碍。聂平香强调,要积极推动服务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一方面,进一步加大金融、电信等行业的开放力度。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服务领域开放。同时,推动优化布局我国离境退税商店、免税店等,积极引导消费回流。
制度型开放不是简单盲目效仿国际规则制度,而是在基于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前提下,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推动消费品国内外标准接轨。聂平香表示,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对于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重点关注的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竞争中立、数字贸易、监管的一致性等经贸规则,我国要主动作为,利用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核心开放平台,探索自主和先行开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冯其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