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入今年要抓好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出台后,各地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已经箭在弦上,需要加速落实。
面对新目标新任务,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如何迅速进入状态,部署相关工作?先期低碳试点城市有哪些经验、如何应对困难?已经迈出第一步的城市制定了怎样的“时间表”?记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采访。
2011年至今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碳试点体系,其经验值得借鉴
《指导意见》明确,要积极推进现有试点示范融合创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推动已经达峰的地方进一步降低碳排放,支持基础较好的地方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与碳中和试点示范。
这其中 “现有试点示范融合创新”可以追溯到2011年,我国陆续开展的6个低碳省(区)和81个低碳城市、52个低碳工业园区、400余个低碳社区和8个低碳城(镇)试点,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碳试点体系。
已开展的先期试点对于推动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对外承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8.1%,已超过对外承诺的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这说明,长期以来,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是行之有效的。
记者通过对先期试点城市经验调查发现,要想做好应对气候变化这项工作,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要摆在第一位,领导层理念先行,有利于大幅推进工作进展。
具体到各层级生态环境部门的职责,省厅的重点是与发改、能源、工信或经贸、交通、住建等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建立本地区碳排放清单或者统计、分配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配额,组织对辖区重点排放单位上报的排放报告进行核查和处理等;地市局的重点是对温室气体重点排放企业进行核查以及推动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县区局的重点则是加强低碳宣传和低碳试点落实。
在机构设置和编制上,配备应对气候变化专职人员显得尤为重要。在支撑单位上,需要规划编制、落实细化指标的第三方单位的技术支撑,尤其是帮助探索达峰路径、制定路径规划等。
制定本省(市)纲领性规划,将约束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为更细致地说明这项工作的可操作性,记者选取部分先期试点成效较好的省(市)进行分析。
浙江省是在全国率先印发省级层面应对气候变化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工作推进机制等制度文件的省份之一,并在高水平推进碳汇交易方面有所突破。如丽水市推行政府储备排污权出让网上公开电子竞价制度,培育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和碳汇综合交易市场。同时,开展会议“碳中和”实践。浙江省首个公共机构会议碳中和项目落地遂昌,会议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通过购买该县森林经营碳汇示范项目产生的碳减排量,进行中和抵消。
四川省是配备专职人员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例证。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专门成立应对气候变化与对外合作处,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设立能源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以提供技术支撑。成都市、宜宾市、广元市也在生态环境部门设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构,广元市保留低碳发展局。
此外,四川低碳试点工作的亮点还有首次将碳排放约束性指标纳入省委环境保护党政工作目标任务考核体系、省政府目标绩效管理考评体系、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工作体系等,有力地督促了各项减排指标的分解完成。率先制定实施工业、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强度表征指标及核算办法。率先在全国实现主要行业碳披露全覆盖。积极推动气候投融资,上线绿色金融超市“绿蓉融”。
编制省级碳排放清单报告,设立专项资金
排放清单对于确认温室气体减排指标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地方决策的基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编制完成了2011年—2019年省级清单报告,省级碳排放清单报告编制已形成常态化,构建了覆盖“十二五”“十三五”全时期的清单报告体系,为科学研判分析碳达峰路径提供了全面翔实的基础数据支撑。
深圳市在政府资金方面提供了充分保障。通过设立3方面专项资金,即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带动地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同时,颁布《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提升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进深圳可持续金融中心建设。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把重点领域低碳化发展作为重点。除了工业不断做强做优之外,南宁还持续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已达50%左右。并且,南宁市以建设公交都市为目标,完善低碳交通体系,目前南宁市在营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出租汽车、公交车占比分别达100%、88%。
各地正推出碳达峰时间表,“十四五”如何在“统筹融合”上做文章?
先期作出探索的城市为接下来的碳达峰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但需要看到的是,过去十几年的低碳探索缺少一个大背景,即《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协同控制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协同推进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简言之,“十四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统筹融合,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碳达峰行动的支撑。
在此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下,除了上述已经总结出的像制定纲领性规划、跨部门协作等经验,各地区如何在“统筹融合”上做文章?“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是最基本的考量。
上海计划“2025年碳排放总量力争达峰”(比全国提前5年完成任务)。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表示,“十三五”期间,上海坚持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煤炭消费占比持续下降,可再生清洁能源不断发展。上海市已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碳排放强度下降任务,为下一步实现碳达峰打下很好的基础。
在程鹏看来,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是碳达峰的重要抓手和“牛鼻子”,对钢铁、石化等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的优化有倒逼效果。下一步,上海要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抓紧与“十四五”时期上海的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出台本市碳达峰行动方案。并且,上海将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顺势而为加快推进节能降碳环保关键技术创新,打通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
四川省给出的时间表是“力争多数城市于2029年及之前达峰”。
在“十三五”以来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的基础上,根据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四川省碳排放总量快增态势已基本扭转,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
但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赵乐晨不认为可以松口气,他认为未来5年是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时期,四川省目前在思想与能力、发展不平衡等方面挑战不小。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为此,四川提出,达峰时间有先后,达峰水平有高低。树立全国和全省“一盘棋”理念,设立总量刚性目标,实施差异化增量控制。区域上,已经作出承诺的地区要锚定目标推进达峰,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加快达峰,多数城市应于2029年及之前达峰。行业上,煤电、钢铁、水泥、化工等传统高碳产业要率先达峰;建筑、交通要通过提升能效、优化用能结构实现低碳化。
此外,四川省还明确,要杜绝盲目推高峰值所导致的“高碳锁定”叠加放大和代际传递,统筹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发展、绿色发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规划和行动方案,探索符合本省实际的低碳转型路径。
记者王珊 童克难